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加国秋日感恩之旅(二)

感恩之旅(二)

因为到达时天色已晚,所以没法欣赏到湖边的景色。第二天一早,父亲和母亲一如 平时 早早起床到湖边散步。 我和先生带着女儿尾随其后。距离木屋几米之处是一条窄长的河堤,一直伸延到湖 水中 间。河堤上垒起了小山似的木板, 听朋友说,这些可拆装式的木板是用来延长河堤,夏天时,游客可以踏着长长的木板桥 到湖中垂钓.


在河堤的尽头处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路灯,酷似中国海边故乡的路灯,给人一种遐 想的 空间。环视远处湖边各式房屋的水域都停泊着游艇,准备着随时出发。湖面上一群天鹅悠闲地漂在水面,自由自在。女儿在一旁说,“可惜没有看 见天鹅飞在天空的样子。”说来也巧,好像这句话给天鹅们听到了,在女儿说完这句话后马上有一群天鹅展翅飞上天空。我急忙举起有摄像功 能的 手机,记录下了这动人的瞬间。



在往回走的时候,我留意到了在木屋旁停着一辆超大型的房车,在面对太阳的一 面,两 个车轮用白色的塑料布包裹着。一位硬朗的西人老人手捧茶杯,坐在一旁品味着他的杯子之物。先生和女儿两人互相竞猜到底为什么这两个轮子要 用塑料布包裹着,两人争来争去,还是没找到答案。于是我走向前去 向老人家请教。

老人自我介绍说他叫Berry,这个房车是他的家。他用白色塑 料布 包裹这两个轮子是因为怕太阳暴晒会把车轮的橡胶皮晒坏了。我们开始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和太太下周将开着这辆房车到美国的佛罗里达 州,并在那里度过冬天。父亲对老人家的车旅生活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当翻译,两位老人家对起话来。


对话中,我们了解到Berry和太太Rose三年前卖掉自己的房子,买下了这辆房车,开着房车四处游走,三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阿尔贝塔省,卑诗省,美 国加 州,拉斯维加斯等地。Berry说他们基本吃住在房车里,偶尔会到阿尔贝塔省的女儿家里或卑诗省儿子家里住几天,但是他们更喜欢住在自己 的房 车里。他们房车经常停在观光景点,既可以欣赏美景有可以获得洗衣的便利。

父亲问道电力问题如何解决,Berry马上上车按下一个按钮,马上车头露出了一个容器,Berry介绍说这是车里自带的发电机,所以无需担心停电问题。Berry说,在三年的行程中,他们曾经有一次遇到强大的风暴,他只有开着车屁股顶着风,情形也非常危险。所幸,他 自己 本人是机械师,平时把房车维护得非常好,所有一直以来房车都比较配合。
说话间,Berry的太太从房车走了下来。一个精神 矍烁 的白人老太太,她带给了我更多的感恩节的惊喜。

Tuesday 29 October 2013

加国秋日感恩之旅(一)

感恩之旅(一)

感恩节,这个西方的节日,对于我这个移居加国的华裔,有着特别的意义。从登陆 第一 年的感恩节我得到了工作Offer后,感恩节便成了我移民生活中象征着美好惊喜的节日,也让我对自己能在异国他乡重展人生画卷充满感恩的心情。


父母登陆已有两年时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带他们到多伦多的小镇去领略秋日绚丽多彩 的风光。今年感恩节恰逢另外两位朋友的父母新近来访,其中有一位朋友是顶级“驴友”,足迹遍布安省各个角落。在她的安排下,我们三家有了 一条“感恩之旅”的绝佳路线。


“感恩之旅”的第一站是爱德华王子镇的一个叫“北角公园”的湖边木屋。没出发 前, 我们通过网站仔细地打量了木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我们预订的那间小木屋名为“风车”,离湖边只有几米之远,里面是两室一厅,麻雀虽小,五 脏俱全,除了床上用品和炉具要自带,所有的起居设施一并俱全,包括餐具,微波炉,咖啡壶,水壶等等。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大露台上的户外 茶几 和座椅,人没到,已经想像自己惬意地坐在阳光里了。




由于白天的日程排满,我们到达时已经是夜晚。在我们之前到达的朋友一家已经在 木屋 外的湖边升起了篝火。匆匆把行李放下,我带着女儿先冲到篝火旁烤烤火,闻闻木炭的味道,然后才回到房间仔细整理。房间不大,但是客厅却非 常宽敞整洁。所有的餐具整整齐齐地 摆放在橱柜里。我们把带来的食品放进冰箱,然后开始筹划篝火烧烤大计。


在夜幕里的烧烤紧锣密鼓地进行,先生从冷箱里拿出了预先腌制好的猪排,朋友帮 忙把 烧烤用的铁排架在篝火上,然后 一边烤着火,一边听猪排在铁架上滋滋声。可惜只闻其声,不见其色。到底猪排烤 熟没 有还是无法凭声音辨别,等把猪排放到盘子端到房间一看,才看见有的猪排还挂着血丝,只好端回去返工。



等到猪排全部烤好,第三个家庭也到达了。于是在餐桌上摆上便携式的煤气火锅炉,就 着香喷喷的涮羊肉和烤猪排,乡间的大餐在湖边的小木屋里把盏开始了,杯里没有酒,只有果汁和比酒更浓的亲情和友情。



Thursday 17 October 2013

致命的电子游戏(二)

致命的电子游戏(二)

作为七十年代长大的一代人,对小时候的各种有趣的游戏依然记忆犹新。记忆中的每一 样游戏都是和小伙伴们熟悉的面孔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一种叫“斗牛”的游戏,在地上挖个小洞,往里放一根剥过皮的手腕粗的短木 棍,手上拿着另一根略长的木棍,找一个最佳的姿势,以手上的木棍敲打小洞里的木棍,洞里的小木棍腾空而起,在半空中用手中的长木棍顺势一 击,小木棍会飞得很远,然后测量距离,距离远者胜出。这个游戏能让一群小伙伴们趴在地上玩半天而不想回家。

Drew说,过去的传统游戏都是让人在玩耍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建立群体的关系,是让人亲近人 的手段。而电子游戏则是让人疏远人,亲近电子产品的媒介。由于沉溺于电子游戏,人与人之间也就减少了接触,于是就变得越来越冷漠,少了爱 人和被人爱的机会,心里也会越来越晦暗。这便是电子游戏的第二个致命之处。



而最致命的是,电子游戏能教会人某种技能,甚至现实生活都无法教会的技能,比如杀 人。Drew给家长们看了目前北美最最流行的杀人电子游戏,由于其仿真度极高,极受追捧。制作这个电子游戏的公司每年进账 数十亿美元,而玩游戏者不需花一分钱就可以随意玩这个游戏。Drew说,各国的部队都经常对战斗力的问题发愁,因为人天性是不会去杀害另一个同类,所以在战场上有些士兵会逃跑或 者回避战争。而杀人的电子游戏通行后,杀人就变成了一个游戏了。 

前几年在美国发生的一位16岁中学生拿枪枪杀8人的惨案,警察发现在被杀害的8人中,其中5人都被子弹击中头部要害,枪法之准超过美国部队的士兵射击考试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什么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中学生有如此准确之枪法呢,原因是他花了比士兵训练更多更多的时间玩杀人的电子游戏。Drew提醒说,因为这种杀人的电子游戏往往是免费的,所以,在家长把IPad递给孩子时,也许孩子转身就上了类似这样的电子游戏的网页。
有人可能会辩称,这不是电子游戏的错,是人错用了电子游戏。这和大麻的原理居然是 如此的接近。大麻如果只是放在医院的药剂师那里可能不会被称为毒品。可惜的是,它所自带的毒性注定了它会成为毒品的结果。

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经历一个去毒瘾的过程。因此也没有一个父母 是愿意自己的孩子会对电子游戏上瘾而戒不掉的。问题是,孩子到底是什么时候被勾去了魂的,似乎成了父母的一个不解之谜。也许是一次的疏 忽,也许是一次的心软,也许是一次的不知道。所以,如果父母不能以保护孩子远离毒品的心理来保护孩子远离电子游戏的话,未来走上不归路的 孩子便成了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Wednesday 16 October 2013

致命的电子游戏(一)

致命的电子游戏(一)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一班成人聚在一起 ,谈兴正酣,突然一旁的孩子吵闹起来,于是赶紧往他手上塞一个电子游戏机或者Ipad, 一时间那边鸦雀无声,这边则正好继续高谈阔论。家长也许没有想到,当他往孩子手上第一次递电子游戏机时,或者 第一次 默许孩子接触电子游戏时,已经把孩子往危险的边缘推了一步了。

有些家长也许觉得这番话有点危言耸听。有些家长可能心里想,我的孩子打电子游戏这 么长时间了,不还是好好地成长着吗?更多的家长则是无奈的心理,孩子和电子游戏不可分割既成事实,而且孩子对父母之言已经听不进去了。

为了能打开众多父母的心结,学校专门针对这个专题举行了一场家长论坛,并请来西人 的电子游戏专家Drew 给家长分析电子游戏的设计心理和对孩子的危害性。

Drew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家庭,两岁时就见过电子游戏机。三岁生日时已经得到了自己个人 的电子游戏机。由于家庭的颠簸和居住地点的频繁更换,他经常失去自己刚刚认识或结下友谊的朋友,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的痛苦,于是他用沉溺 于电子游戏的短暂快乐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电子游戏上,甚至大学选专业时还专门选电子游戏编程的专业,直到他读大 学时走入了修炼,才终于能站在另一高度来看电子游戏。

Drew分析了电子游戏的种种特点,并现场给家长们演示了目前在市面上最流行的电子游戏并 分析里面的设计心理。

比如一个非常白痴的电子游戏,一个小人在一条直线上玩,极其简单单一,可是这样游 戏却非常受欢迎,原因是这个小人每走一步,躲过一个障碍物,就会获得加分,极度夸张的鲜花掌声都会掉下来。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快感是引诱人 沉溺电子游戏的最大原因。

有些成人家长自己也是电子游戏的俘虏,也是想在电子游戏中寻找片刻的欢娱,以远离 现实中的不如意。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相当于是饮鸠止渴。而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吃苦能力,在困境中锤炼 毅力,形成一个人能应对未来生活所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试想一下,从幼小时期开始,孩子便习惯从虚拟的世界中去获取快乐,不需动脑,不需 劳力,甚至有的还不需金钱,只需在小鼠标上动动几个小指头,便可以快乐无边,而且还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这样的孩子,家长如何能指望他长 大后有责任感,有吃苦能力,有韧劲,有毅力。说不定,万贯家财都会被他片刻挥霍一空。最后品尝苦果的,何尝不是“养子不教”的父母呢?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

Tuesday 8 October 2013

芬香依舊的賣花女 ----感受蕭伯納藝術節


芬香依舊的賣花女
----感受蕭伯納藝術節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綠樹環繞的湖邊尼亞 拉小鎮(niagara-on-the lake)是蕭伯納藝術節的所 在地。每年歷時四個月的蕭伯納戲劇巡演吸引著大量的賓客慕名前往。經過近期多大戲劇課的熏陶,我對蕭伯納藝術節也心生嚮往,終於在618日成行,如願以償地現場觀賞了最負盛名的蕭伯納名劇《賣花女》。


開場的時間是下午兩 點,劇場門口擠滿了等待入場的淑女紳士們。每人都衣著光鮮,神采奕奕。他們或者輕鬆地聊天,或是坐在咖啡廳的椅子上品著飲料,或是站 在裡面的後花園呼吸花香,這一切悠哉游哉的氣氛都為品味一場藝術盛典做足了準備。這也讓我想起了今年年初觀看神韻表演藝術團演出時的 情形。這一切都表明人們對高品位的藝術盛會的推崇和喜愛。
《賣花女》的故事在歌 劇的舞台上演了一百多年,故事情節自然已深入人心。怎樣的表演能讓人們欲罷不能呢?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的挑戰對富有才華的導演反而是靈 感的源泉所在。我首先被吸引的舞台佈景的立體感。最裡面的布幕有電影的動感效果,從空中落下的柱子和拱形門加上從舞台兩側推進推出的 道具,恰到好處地搭建了一個個與劇情相連的場景,讓觀眾感覺彷彿置身其中。

女主角的出彩表演是全 場的焦點。一開始出場時操一口土得掉渣子的鄉音讓大家忍俊不禁,粗俗誇張的動作也把一個鄉下賣花女刻畫地入骨三分。而下半場時一身高 貴典雅的晚禮服襯托著得體的神情,驚艷全場。最是引人入勝的是她悠揚悅耳的歌聲,每場結束時都贏得滿場的掌聲。

在群星璀璨的舞台上, 我發現了一張東方人的面孔,雖然化過妝,但我從臉型的輪廓上還是很容易看出他的東方特色。這是我觀賞西方戲劇第一次看到的東方人面 孔。他是如何走上這個以西人為主的舞台的呢?我對他背後的故事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經過和劇場的聯繫,我 在演出結束後對這位東方面孔的演員進行了採訪。他叫Jonathan Tan,是出生於新加坡的華裔,會說少許廣東話。Jonathan畢業於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音樂管理研究專業, Jonathan透露,他在大學時經常逃課去參加戲劇和音樂表演,大學畢業後又專門到謝立丹學院(Sheridan College)學習了三年的音樂戲 劇課程。多年的潛心學習和實踐終於讓Jonathan在最頂級的劇場牢牢地佔據了一席之地。

Jonathan告訴我,他的父母像所有傳統的中國父母一樣,原本也是希望他在知識界出人頭地,所以在他剛開始選擇戲劇表 演為職業生涯時經歷了一番和父母抗爭的艱難歷程。而現在他的父母成了他最忠實的觀眾之一,他的每次新劇表演時父母必會親臨捧場。談到 這兒,Jonathan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謙遜的表情,自信的談 吐正是這位在西方戲劇舞台展現精彩的華裔形象。他的故事也一如許多在加國各個領域有出色成就的華裔一樣,讓我們為之自豪和高興。這也 是我在今年的蕭伯納藝術節的最大收穫之一。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

Tuesday 1 October 2013

女儿六岁了!



家有六龄童



早在几个星期前,女儿就宣告说她的一颗门牙松了,我心 里纳闷:不是六岁才换牙吗?她还差几个月呢,这门牙就等不及了?女儿每天都向我们汇报门牙松动的最新进展。终于在我们搬入新家的第二天,当我在厨房忙碌时,女儿很兴奋地跑进来,手里举着一个珍珠粒大小的牙,牙根带着一点血丝。

女儿的换牙勾起我观察她的行为变化的兴趣。也许是最近忙碌没有这么仔细地观察女儿,也许是换牙带来的变化,我发现女儿好像长大了许多,很多活抢着干。到洗衣房洗衣服时,女儿快步走在前面,帮我顶着门,让我走过,她才走。叠衣服时,她也抢着帮我叠。最大的变化是她的措词比起以前更加的富有逻辑。有一天我对她说有关吃苦的话题,她居然用英文回答,Mom, we are not born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not ask me to do the same thing. (妈妈,我们不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你不能要求我做同样的事情)

一次出门前,她爸爸急着寻找一张写了字的纸,这时她想喝水,请爸爸帮她打开矿泉水瓶盖子,爸爸的注意力却只是在寻找纸张,她突然重重地说了一句,looking for a piece of pap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person (找一张纸比一个人还重要吗? )。她这句话把 她爸爸吓了一跳,赶快帮她把瓶子打开。

她的 表情变得更丰富了,动作更加的灵巧,言语更加的 有逻辑,原来换牙还伴随着这么多成长的信号。早知如此,我会希望她的换牙更早地到来。我在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六岁换牙,而不是四岁,五岁,或者三岁,人的成长每一个阶段到底埋藏着怎样的生命密码?树的成长有树轮作为记录,竹子也按照一节一节的次序向上走。生命的成长变化真的是有阶段性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是有开始和结束的信号的。比如婴儿六个月时开始长牙,六岁时开始换牙,都是有意思的阶段标志。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一年级的入学年龄定为六岁,大概也是跟着这些成长规律走的。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我心雀跃》对生命的成长写下了他的歌颂: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 我心为之雀跃;/初生时即如此,/我现在仍不变,将来也会如此,/否则我宁愿死去!/儿童是成人之父;/愿自然虔诚的意念,/将我生涯的每个日子连串起来。/自幼至老,深信不移。

诗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这句话和中国的俗语“三岁定八十”是相通的。看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是认为幼年的行为已经预示了成年的成长轨迹。看来,六龄童是不可小窥,我家女儿的换牙也就成了2011年我们家的重大 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