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December 2013

孩子:等待塑造的粘土

周六孩子们上课时,最喜欢看他们的陶艺课,手下的一堆泥巴,在老师的分解图示下, 揉揉捏捏,摆摆弄弄,很快就变出了精致的小花瓶,可爱的天使,憨厚的小熊,胖墩墩的小乌龟等等。孩子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下课时间到了, 大部分的孩子也不下课,依然在对他的陶艺作品精雕细琢。


听说加拿大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讲究课堂要Fun(趣味性强),还要 有Creativity(创造性)。陶艺课在无形中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因此,有报名来上全天课程的孩子跟母亲说,其他课可以缺,但是不能缺陶艺课。因为她来这里一天就为了能上陶艺课。听这话的妈妈傻眼了,明明中文课,跳舞课和唱歌课陶冶情趣,增长知识,她却唯独钟爱陶艺。没办法,妈妈只好如实把她的话向我们老师转达。所以,我们特别叮嘱陶艺课老师,如果她在课堂上的时间超时就由她去,千万不能催她下课。



陶艺课给我的启示很多,包括了对教育的思考。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像是被大人们揉捏 的过程。大人们期待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于是使劲往这个方向揉捏,参加奥数班,英文读写提高班,各类讲座等等,大人揉捏得手脚不累, 怎么接送也毫无怨言,可孩子却被揉累了,等到说话管用的年龄,于是振臂一呼,“我不干了”。于是大人们傻眼,眼巴巴地看着马上要变成艺术 品的孩子们轰然倒地,泥巴撒了一地。而这边,孩子们抖抖身上的泥巴,恢复原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大人们培养孩子的过程也就成了捏泥的 过程,可以捏成艺术品很少,不过大人们一如既往地沉迷于这个捏泥的过程,一如那个喜欢上陶艺课的女孩。



在西方文化中讨论教育的时候,喜欢用“shape”这个词,相对应的 中文词应该是“塑造”。这个词非常形象,这还是让我联想到了捏泥的动作。难得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人讲究对孩子的塑造。不过他们讨论更多的是对孩子个性的塑造。因为西方社会是一个绝对讲究个性的社会。他们认为,你的个性决定了你是你,而不是他。所以, 他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的个性是否合群,是否自信,是否友爱,是否独立,是否有领导才能等等。

同样的塑造过程,不同的关注点,不同使劲的方向,造出来的艺术品也特点不同。现在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塑造孩子的过程注意中西结合,讲究方法,我们也许可以期待新的一批艺术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Tuesday 17 December 2013

读你千遍不厌倦!

亲子读书

周末亲子时间,带女儿上图书馆,直冲中文图书部,女儿从儿童中文图书中找到了《水 浒传》和《红楼梦》的图画版,高兴极了,马上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则趁机跑到成人中文图书部,开始“众里寻它千百度”,仔细 浏览书目和内容,挑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借书完毕,带着女儿欢天喜地满载而归。


几乎从记事开始,读自己喜爱的书成了我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小学时偷偷把爸爸书架里 的书似懂非懂地翻完了,其中包括了当时很多地摊小报连载的文革纪实,让我着实知道了不少在我当时那个年龄不可能知道的真相,只因为爱读 书。而从海南舅公处寄来的《奥秘》杂志则帮我打开了另一个时空的门,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对神秘现象和超常现象极高的兴致。

我最喜欢读的还是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数百本的小人书堆满了我家的小阁楼,我常 常躺在书堆里如痴如醉地翻看那些生动的图案。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到底自己是读懂了里面的图画,还是读懂了里面的文字,反正是这些小人书把 许多的世界名著都形象地装到了我的大脑里,到现在自己写文章时,朋友们常常说,你的文字极富形象性。我认为是小时侯的小人书帮的助。大学 时读文学专业,很多的故事情节就手捏来,同学们羡慕不已,认为我饱读群书,其实也就几百本小人书而已。


     

我很少读大部头(长篇小说),当然,琼瑶,金庸,古龙,梁羽生,倪匡他们的作品除 外。琼瑶的小说像李清照的词,凄凄惨惨戚戚。而金庸和古龙等侠客小说则是苏东坡的豪放风格,曾让少年的我遐想联翩。最陶醉的时刻是躺在阁 楼里读古龙的《小李飞刀》和金庸的《笑傲江湖》。到如今,海外漂泊,其感觉犹如小李飞刀笑傲江湖一般,无论前方坦途或是险阻,以“沧海一 声笑”来鼓励自己更加的豁达,更加的了悟。

世间百态,各有所爱。有人嗜酒如命,有人下棋不归。有人戏院流连,有人球场消磨。 我唯钟爱好书。曾设想读书写作的美好生活,不用在熙熙攘攘中抱公文包冲刺办公楼,只需在斗室静心和古人对话,落日余辉下挥笔疾书,夜深人 静时灵感陡升,拥被而坐,把思想变成文字,把自己变成古人,在时空交错中,自己也变成了文字,藏于时空之中,最后自己遇见了自己,岂不皆 大欢喜。

Monday 16 December 2013

妈妈四“懒”育--出独立孩子!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 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 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 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 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长此下去,很难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如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支付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

看着这么多父母为“小皇帝”、“小公主”们鞠躬尽瘁,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懒是一对矛盾体,是互相牵制、相辅相成的。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不信你看,我是如何做的——



 经验一: 懒于接送——独自走路去上学!

    虽然很多孩子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的,虽然他爸刚开学时送过他几次,但我从不接送,因为儿子从家到学校最多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过一条马路,来往的车辆也不多。在给他讲了安全知识后,我就要他自己走路,其美名曰“练轻功”。

    有一晚,他没按时睡觉,次日起来迟了,要我骑车送,我故意说,我自己上班要迟到,来不及送。他气得一边跺脚一边小跑去学校,结果因迟到被罚扫地。我知道他 最怕老师罚了,所以只有让他迟到一次才能吸取教训,改正晚睡的毛病。果然,以后总是一到8点半就上床,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早起。如果那次真的送了他,恐 怕良好的作息习惯难以形成。
    教子心得: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养成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



经验二:  懒于陪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

    我只提醒儿子,什么时间该做功课了,做完了向我报告一声。遇到要检查的作业,我一律叫他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他极不高兴地说:“别人的妈妈都给检查, 你怎么这么懒?”我给他讲道理:“不是妈妈懒,你想,如果我帮你检查了,你还会检查吗?考试的时候错了,谁又帮你检查?平时出小错,考试出大错啊。”并告 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叫他自己开动脑筋,实在不会做了告诉他该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如某个生词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为了图省事,来问我,我叫 他自己查字典,为了完成作业,他不得不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查。过后,我在思考他不爱查字典的缘由,原来是对部首查字典不够熟练,往往查一个字要费老半天时 间,要查的生字多了,别说孩子,大人也觉枯燥。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赛,列出生字,看谁查得快,我故意输给他,赢了的他兴趣盎然。玩了几次, 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认为是麻烦事了。现在,他还主动帮同学查字典呢。

    教子心得: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经验三: 懒于唠叨——多做少说培养自觉性!

     有的父母为督促孩子学习,一天到晚象麻雀一样唠叨个没完没了。殊不知,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也会起茧的,他反而不当回事。周末,他打游戏打了很久,作业 也没做,我问:“你准备打到几点?”他看看钟,说:“再打十分钟。”“好,说话算数。”十分钟过去了,我返回来一看,他还在打,我强忍怒气,脸上平静地 说:“你平常不是说,说话要算数吗?”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马上关掉电脑。

     在此之前,因我给他灌输过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识,所以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试想,如果我来个火冒三丈,一阵唠叨:“别打了,还不赶快做功课去,这样打 下去,成绩怎么会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恐怕他口服心不服的,做作业时还会“身在曹 营心在汉”。以后他打游戏,我要他自己规定时间,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关机。开始,他还要我监督,以后我偷偷观察,发现他自觉了,时间一到就不打了。都说打 游戏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他从中学会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养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这些,正是重要的学习品质。

    教子心得:勤教育不见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寻找方法和对策,并能有效实施才是值得借鉴的。

 经验四: 懒于动手——不包办培养做事独立性!



    凡是儿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帮忙。如他的房间乱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课经常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我叫他自己准备;要买什么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店铺买,以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标本,我带他去野外,看着他动手做。

    刚开学,老师要求给新书包上书皮,他不会包,我却叫他跟我学包。第一个封皮包好后(当然非常蹩脚),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烦,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 不理睬,只顾在旁边“指手划脚”地指导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包。如果我为了图快省事,帮他包完,那么他永远也包不出第二个 更好的书皮。
    教子心得: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由于我的种种“懒”,促成了他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改掉了粗枝大叶、丢三拉四的毛 病,遇到困难,能独立思考钻研,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生活上,独立性强,样样能自理。可见,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狠心的时候要狠心,该懒的时候不妨 懒,把操心、关注默默地放在心里。移开呵护的羽翼,让他自己去飞翔,唯有这样,雉燕才能炼就一双坚强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的独立能力。
(感恩转发,让爱传递!)
微信公众平台:心灵治疗师

Tuesday 10 December 2013

一缕秀发与三个故事



我不爱看广告,但是有一段广告却像电影一样留在记忆中。说起百年润发,人们可能已 经不太记得这个产品质量到底如何,而周润发和江美仪合拍的百年润发的广告至今仍然是广告中的经典。短短的一分钟,却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广告里,年轻的润发爱上戏班上的美仪,天天去看戏捧场,直至一日,发现戏班人马打 包离开,不见意中人,追到车站,人潮滚滚中急目张望,终于远远看到了坐马车离去的美仪。而这边,美仪也从马车上跳下,怅然向那边张望。下 一个画面,是人到中年的润发去寻找美仪,在身边飘过的美貌女子中没找到美仪的身影。蓦然转身,发现那边美仪嫣笑如花,端着当年的洗脸盆, 盆里放着毛巾和百年润发洗发水,镜头定格在润发替美仪洗发的温馨瞬间。



比这个广告更温馨的是另一个关于头发的爱情故事。《麦琪的礼物》是圣诞节最动人的 礼物。贫穷却快乐着的麦琪和杰姆夫妇深爱对方,互相计划着在圣诞节给另一方送一个惊喜的礼物。因为没钱,麦琪卖掉了自己的一头金发来换一 个表带送给先生装饰他的金表。最后,才发现先生卖掉了自己的金表来给她买全套的发梳。美丽的错误透着款款的爱意,为对方的着想是最最深情 的礼物。这个故事,让多少人的圣诞更加的温馨。



让我想起这个广告和这个故事的,是学校的叫艾娜贝儿的女孩。她不到五岁,长得非常 漂亮,弯弯的眉毛下嵌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里总是亮亮的,透着笑意。她每次到学校来都抱着她的布艺宠物和一个贴身毛巾。她的头发一直长 及腰际,经常松松地挽着,或者随意地散着。有一次,我帮她把头发梳理整齐时,我试探着说,艾娜贝儿,你的头发有点长了,有没有想过剪一 剪。这时,小姑娘马上斩钉截铁地回复我,我的头发不剪了。我一愣,问道,你舍不得剪吗?一旁比她长四岁的哥哥马上接过话说,她的头发是要 捐出去的。这时,艾娜贝儿一脸的认真地对我说,有些人没有头发,我要把头发捐给他们。我要让我的头发长得很长很长,然后剪下来给他们做成 假发,送给那些没头发的人。从兄妹俩的谈话中,我可以想象,这件事情一定在家里开过家庭会议讨论过了,小姑娘是认真为此做准备的。

小小年纪就如此有爱心,感受到没有头发的人的痛苦,并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头秀发。我 不由得对其家长充满敬意,能从这样的侧面来教育孩子,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真正塑造孩子良好品质的负责任的家长。

Sunday 8 December 2013

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和孩子聊天...

很多大人不太会跟小孩聊天。“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在学校有没有乖?”这两个问题通常小朋友的答案大概都是:“没什么啊!就跟平常一样啊!” “有乖啊!”还有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就会豁然开朗。



文章作者陈安仪,台湾资深记者。“台湾母乳协会”创办人。 目前育有两个小孩,一儿一女。  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 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 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不但话少、三句话问不出个屁来,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大概因为长久以来记者职业训练有素 的缘故,我的确很有聊天的天分。想当年,最难访问的闷葫芦艺人,碰到我也能打开话匣子,让同行佩服不已,这的确是我的天赋异秉!也难怪小孩子碰到我,可以 一说说个不停。于是,我回过头来,检视自己的“聊天技巧”:我到底是用了什么魔法,可以让孩子愿意向我诉说?其实说穿了,这些小技巧一点儿也不困难,你也 可以做得到! 
 

  一、 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 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 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 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 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 哪些呀?”  “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 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二、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 说了一个名字。“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那老师怎么办?”“老师罚他站啊!” “站多久?”“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 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喔!好险!所以你都没有被老师罚过站喽?”  她迟疑了 一下。我赶紧说:“你也被罚过站啊?好可怜。你有没有哭?”她摇摇头说:“没有。”我接着问:“啊!老师这么凶,你都没有哭啊,很勇敢。” “不是啦! 我不是被这个老师罚的,我是被健体老师罚的。”  “喔!也是讲话吗?”  “是啊。不过还好只有罚站一下下!”  于是,我就从这样的一段对话,约略得 知她对老师的观感、上课的情形,以及老师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处置等等。  

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说,孩子会告诉我班上谁吃饭吃得 最慢、谁最常被罚、谁功课最棒、谁今天又打了谁等等。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 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三、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喜欢否定孩 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  相信我,只要你这 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  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 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保持中立的语调、 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前阵子有个妈妈告诉我,当他孩子跟她抱怨:“啊!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她明明很温柔地回他:“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结 果儿子却气得说她不了解他,拒绝再跟她说话,让她很难过。  事实上,孩子当下需要的不是“否定”他的心情的对话,而是“了解”他心情的对话。所以,如果 妈妈改说:“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我相信她儿子的心情一定会好许多,也会继续把心事对妈妈说出来。  

四、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还记得一堆女人三姑六婆时的那种心情吗?骂婆婆、骂老公、骂给别人听,其实不一定要别人 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纯聊天而已。让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 的就是说教。任何一种话题的聊天,只要沦落到说教与听训,那就没趣到极点了!所以,聊天时可以对对方、对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 “你”,少说“我”,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比如,孩子说:  “妈,XXX今天打我。”  “喔,为什么?”  “因为我要玩恐龙,他 不准我拿。”  “那你怎么办?”  “我就去玩别的了。”  “你怎么不告老师呢?我不是教过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诉老师吗?你也可以跟他说,公用的东 西大家都可以玩啊!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  如果是采取这样的聊天方式,那么肯定话题就此戛然而止。孩子最后一定是紧闭双唇,不再多说一句。此时不妨继 续询问:“喔,那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很不舒服?”或者“那你还想玩恐龙的话怎么办呢?”  这时,你就会听到他真正的想法:“还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没关系, 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气啊!所以我就跟他说:‘我不跟你玩了!’”  

我当辅导志工时,每周要和至少一个孩子聊天一个小时。这些孩 子,有些行为有偏差,我的工作就是陪伴跟倾听。因此我发现,要让孩子放心地说出心里话,轻松地聊天,一定要练习“不评价、不说教”,只要你做到这两点,孩 子通常都愿意说出心里话。而且,说出心中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纾解及快乐,他们经常在历经一小时的聊天过程后,不愿意离开会谈室,情愿和我继续聊下 去。可见很多孩子是多么渴望聊天?却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大人。  

五、注意肢体语言  

聊天时,肢体语言也很重要。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 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 除非是在开车的时候,否则我在和孩子聊天时,都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 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即使是手边在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必须要时时转头看他的表情。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喔;或是眼睛一边盯着计算机一边听他说话,都不是鼓励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通常如果我这 样做,儿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在专心听!”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 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我在辅导孩子时试过,跟孩子坐在同 一边,比坐在相对位置来得好;躺在地上讲话时,比坐在地上好。让孩子一边画黑板一边聊,他们往往容易卸下心防。另外,注意跟年幼的孩子对谈的时候,不要随 意乱发笑;不论他的话多么幼稚、多么奇怪,你都要保持诚恳、一本正经,否则孩子很容易觉得大人在嘲笑他,而不愿意继续聊下去。  

我儿子最近很喜欢告诉我 他们班上小朋友的座号,每天都要我猜XXX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每天都很认真地猜,虽然我早已经知道答案。此外,他时常会表演班上唱的歌、演的戏给我听,虽 然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每次依旧是忠实的观众,还不时问长问短,对他的演出表现得兴趣盎然。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在跟孩子聊天时,有时孩子一时说出 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时,切记“不动声色” ──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这是很重要的。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应对之道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说教”或“讲道 理”的时候,最好跟聊天分开,这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无所不言!   

 创造自己家里的金色时光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在厨房忙晚餐时,我总是跟前跟后,叽叽喳喳,忙着把学校发生的事告诉妈妈。接下来爸爸回家了,一家 人一起上桌吃晚餐,爸爸聊聊办公室的新闻、妈妈聊聊街坊邻居和弟弟妹妹,我则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那是我最怀念的,也是作家子敏笔下最珍贵的──“金色的 团聚”。  而这“金色的团聚”中,最美好的当属全家人一起聊天:分享光荣的事、诉说伤心的事、笑谈出糗的事、畅言经历的事……就是这些聊天的时光,把我 们一家紧密地黏合在一起,也凝聚了我们的亲子情感。我们怎能不珍惜这些宝贵的聊天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