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December 2013

孩子:等待塑造的粘土

周六孩子们上课时,最喜欢看他们的陶艺课,手下的一堆泥巴,在老师的分解图示下, 揉揉捏捏,摆摆弄弄,很快就变出了精致的小花瓶,可爱的天使,憨厚的小熊,胖墩墩的小乌龟等等。孩子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下课时间到了, 大部分的孩子也不下课,依然在对他的陶艺作品精雕细琢。


听说加拿大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讲究课堂要Fun(趣味性强),还要 有Creativity(创造性)。陶艺课在无形中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因此,有报名来上全天课程的孩子跟母亲说,其他课可以缺,但是不能缺陶艺课。因为她来这里一天就为了能上陶艺课。听这话的妈妈傻眼了,明明中文课,跳舞课和唱歌课陶冶情趣,增长知识,她却唯独钟爱陶艺。没办法,妈妈只好如实把她的话向我们老师转达。所以,我们特别叮嘱陶艺课老师,如果她在课堂上的时间超时就由她去,千万不能催她下课。



陶艺课给我的启示很多,包括了对教育的思考。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像是被大人们揉捏 的过程。大人们期待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于是使劲往这个方向揉捏,参加奥数班,英文读写提高班,各类讲座等等,大人揉捏得手脚不累, 怎么接送也毫无怨言,可孩子却被揉累了,等到说话管用的年龄,于是振臂一呼,“我不干了”。于是大人们傻眼,眼巴巴地看着马上要变成艺术 品的孩子们轰然倒地,泥巴撒了一地。而这边,孩子们抖抖身上的泥巴,恢复原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大人们培养孩子的过程也就成了捏泥的 过程,可以捏成艺术品很少,不过大人们一如既往地沉迷于这个捏泥的过程,一如那个喜欢上陶艺课的女孩。



在西方文化中讨论教育的时候,喜欢用“shape”这个词,相对应的 中文词应该是“塑造”。这个词非常形象,这还是让我联想到了捏泥的动作。难得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人讲究对孩子的塑造。不过他们讨论更多的是对孩子个性的塑造。因为西方社会是一个绝对讲究个性的社会。他们认为,你的个性决定了你是你,而不是他。所以, 他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的个性是否合群,是否自信,是否友爱,是否独立,是否有领导才能等等。

同样的塑造过程,不同的关注点,不同使劲的方向,造出来的艺术品也特点不同。现在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塑造孩子的过程注意中西结合,讲究方法,我们也许可以期待新的一批艺术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Tuesday 17 December 2013

读你千遍不厌倦!

亲子读书

周末亲子时间,带女儿上图书馆,直冲中文图书部,女儿从儿童中文图书中找到了《水 浒传》和《红楼梦》的图画版,高兴极了,马上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则趁机跑到成人中文图书部,开始“众里寻它千百度”,仔细 浏览书目和内容,挑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借书完毕,带着女儿欢天喜地满载而归。


几乎从记事开始,读自己喜爱的书成了我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小学时偷偷把爸爸书架里 的书似懂非懂地翻完了,其中包括了当时很多地摊小报连载的文革纪实,让我着实知道了不少在我当时那个年龄不可能知道的真相,只因为爱读 书。而从海南舅公处寄来的《奥秘》杂志则帮我打开了另一个时空的门,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对神秘现象和超常现象极高的兴致。

我最喜欢读的还是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数百本的小人书堆满了我家的小阁楼,我常 常躺在书堆里如痴如醉地翻看那些生动的图案。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到底自己是读懂了里面的图画,还是读懂了里面的文字,反正是这些小人书把 许多的世界名著都形象地装到了我的大脑里,到现在自己写文章时,朋友们常常说,你的文字极富形象性。我认为是小时侯的小人书帮的助。大学 时读文学专业,很多的故事情节就手捏来,同学们羡慕不已,认为我饱读群书,其实也就几百本小人书而已。


     

我很少读大部头(长篇小说),当然,琼瑶,金庸,古龙,梁羽生,倪匡他们的作品除 外。琼瑶的小说像李清照的词,凄凄惨惨戚戚。而金庸和古龙等侠客小说则是苏东坡的豪放风格,曾让少年的我遐想联翩。最陶醉的时刻是躺在阁 楼里读古龙的《小李飞刀》和金庸的《笑傲江湖》。到如今,海外漂泊,其感觉犹如小李飞刀笑傲江湖一般,无论前方坦途或是险阻,以“沧海一 声笑”来鼓励自己更加的豁达,更加的了悟。

世间百态,各有所爱。有人嗜酒如命,有人下棋不归。有人戏院流连,有人球场消磨。 我唯钟爱好书。曾设想读书写作的美好生活,不用在熙熙攘攘中抱公文包冲刺办公楼,只需在斗室静心和古人对话,落日余辉下挥笔疾书,夜深人 静时灵感陡升,拥被而坐,把思想变成文字,把自己变成古人,在时空交错中,自己也变成了文字,藏于时空之中,最后自己遇见了自己,岂不皆 大欢喜。

Monday 16 December 2013

妈妈四“懒”育--出独立孩子!





孩子上学了,妈妈变“懒”了!妈妈是真懒还是假懒呢?

儿 子航航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似乎父母养育他到7周岁,就等着他背上书包这一天。心也随之不轻 松起来,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 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 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的学习,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是为大人学的,对大人产生依赖性。长此下去,很难养成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如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支付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

看着这么多父母为“小皇帝”、“小公主”们鞠躬尽瘁,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懒是一对矛盾体,是互相牵制、相辅相成的。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不信你看,我是如何做的——



 经验一: 懒于接送——独自走路去上学!

    虽然很多孩子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的,虽然他爸刚开学时送过他几次,但我从不接送,因为儿子从家到学校最多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过一条马路,来往的车辆也不多。在给他讲了安全知识后,我就要他自己走路,其美名曰“练轻功”。

    有一晚,他没按时睡觉,次日起来迟了,要我骑车送,我故意说,我自己上班要迟到,来不及送。他气得一边跺脚一边小跑去学校,结果因迟到被罚扫地。我知道他 最怕老师罚了,所以只有让他迟到一次才能吸取教训,改正晚睡的毛病。果然,以后总是一到8点半就上床,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早起。如果那次真的送了他,恐 怕良好的作息习惯难以形成。
    教子心得: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养成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



经验二:  懒于陪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

    我只提醒儿子,什么时间该做功课了,做完了向我报告一声。遇到要检查的作业,我一律叫他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他极不高兴地说:“别人的妈妈都给检查, 你怎么这么懒?”我给他讲道理:“不是妈妈懒,你想,如果我帮你检查了,你还会检查吗?考试的时候错了,谁又帮你检查?平时出小错,考试出大错啊。”并告 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叫他自己开动脑筋,实在不会做了告诉他该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如某个生词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为了图省事,来问我,我叫 他自己查字典,为了完成作业,他不得不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查。过后,我在思考他不爱查字典的缘由,原来是对部首查字典不够熟练,往往查一个字要费老半天时 间,要查的生字多了,别说孩子,大人也觉枯燥。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赛,列出生字,看谁查得快,我故意输给他,赢了的他兴趣盎然。玩了几次, 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认为是麻烦事了。现在,他还主动帮同学查字典呢。

    教子心得: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经验三: 懒于唠叨——多做少说培养自觉性!

     有的父母为督促孩子学习,一天到晚象麻雀一样唠叨个没完没了。殊不知,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也会起茧的,他反而不当回事。周末,他打游戏打了很久,作业 也没做,我问:“你准备打到几点?”他看看钟,说:“再打十分钟。”“好,说话算数。”十分钟过去了,我返回来一看,他还在打,我强忍怒气,脸上平静地 说:“你平常不是说,说话要算数吗?”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马上关掉电脑。

     在此之前,因我给他灌输过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识,所以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试想,如果我来个火冒三丈,一阵唠叨:“别打了,还不赶快做功课去,这样打 下去,成绩怎么会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恐怕他口服心不服的,做作业时还会“身在曹 营心在汉”。以后他打游戏,我要他自己规定时间,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关机。开始,他还要我监督,以后我偷偷观察,发现他自觉了,时间一到就不打了。都说打 游戏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他从中学会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养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这些,正是重要的学习品质。

    教子心得:勤教育不见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寻找方法和对策,并能有效实施才是值得借鉴的。

 经验四: 懒于动手——不包办培养做事独立性!



    凡是儿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帮忙。如他的房间乱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课经常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我叫他自己准备;要买什么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店铺买,以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标本,我带他去野外,看着他动手做。

    刚开学,老师要求给新书包上书皮,他不会包,我却叫他跟我学包。第一个封皮包好后(当然非常蹩脚),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烦,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 不理睬,只顾在旁边“指手划脚”地指导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包。如果我为了图快省事,帮他包完,那么他永远也包不出第二个 更好的书皮。
    教子心得: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由于我的种种“懒”,促成了他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改掉了粗枝大叶、丢三拉四的毛 病,遇到困难,能独立思考钻研,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生活上,独立性强,样样能自理。可见,父母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狠心的时候要狠心,该懒的时候不妨 懒,把操心、关注默默地放在心里。移开呵护的羽翼,让他自己去飞翔,唯有这样,雉燕才能炼就一双坚强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的独立能力。
(感恩转发,让爱传递!)
微信公众平台:心灵治疗师

Tuesday 10 December 2013

一缕秀发与三个故事



我不爱看广告,但是有一段广告却像电影一样留在记忆中。说起百年润发,人们可能已 经不太记得这个产品质量到底如何,而周润发和江美仪合拍的百年润发的广告至今仍然是广告中的经典。短短的一分钟,却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广告里,年轻的润发爱上戏班上的美仪,天天去看戏捧场,直至一日,发现戏班人马打 包离开,不见意中人,追到车站,人潮滚滚中急目张望,终于远远看到了坐马车离去的美仪。而这边,美仪也从马车上跳下,怅然向那边张望。下 一个画面,是人到中年的润发去寻找美仪,在身边飘过的美貌女子中没找到美仪的身影。蓦然转身,发现那边美仪嫣笑如花,端着当年的洗脸盆, 盆里放着毛巾和百年润发洗发水,镜头定格在润发替美仪洗发的温馨瞬间。



比这个广告更温馨的是另一个关于头发的爱情故事。《麦琪的礼物》是圣诞节最动人的 礼物。贫穷却快乐着的麦琪和杰姆夫妇深爱对方,互相计划着在圣诞节给另一方送一个惊喜的礼物。因为没钱,麦琪卖掉了自己的一头金发来换一 个表带送给先生装饰他的金表。最后,才发现先生卖掉了自己的金表来给她买全套的发梳。美丽的错误透着款款的爱意,为对方的着想是最最深情 的礼物。这个故事,让多少人的圣诞更加的温馨。



让我想起这个广告和这个故事的,是学校的叫艾娜贝儿的女孩。她不到五岁,长得非常 漂亮,弯弯的眉毛下嵌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里总是亮亮的,透着笑意。她每次到学校来都抱着她的布艺宠物和一个贴身毛巾。她的头发一直长 及腰际,经常松松地挽着,或者随意地散着。有一次,我帮她把头发梳理整齐时,我试探着说,艾娜贝儿,你的头发有点长了,有没有想过剪一 剪。这时,小姑娘马上斩钉截铁地回复我,我的头发不剪了。我一愣,问道,你舍不得剪吗?一旁比她长四岁的哥哥马上接过话说,她的头发是要 捐出去的。这时,艾娜贝儿一脸的认真地对我说,有些人没有头发,我要把头发捐给他们。我要让我的头发长得很长很长,然后剪下来给他们做成 假发,送给那些没头发的人。从兄妹俩的谈话中,我可以想象,这件事情一定在家里开过家庭会议讨论过了,小姑娘是认真为此做准备的。

小小年纪就如此有爱心,感受到没有头发的人的痛苦,并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头秀发。我 不由得对其家长充满敬意,能从这样的侧面来教育孩子,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真正塑造孩子良好品质的负责任的家长。

Sunday 8 December 2013

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和孩子聊天...

很多大人不太会跟小孩聊天。“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在学校有没有乖?”这两个问题通常小朋友的答案大概都是:“没什么啊!就跟平常一样啊!” “有乖啊!”还有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读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就会豁然开朗。



文章作者陈安仪,台湾资深记者。“台湾母乳协会”创办人。 目前育有两个小孩,一儿一女。  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 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 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不但话少、三句话问不出个屁来,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大概因为长久以来记者职业训练有素 的缘故,我的确很有聊天的天分。想当年,最难访问的闷葫芦艺人,碰到我也能打开话匣子,让同行佩服不已,这的确是我的天赋异秉!也难怪小孩子碰到我,可以 一说说个不停。于是,我回过头来,检视自己的“聊天技巧”:我到底是用了什么魔法,可以让孩子愿意向我诉说?其实说穿了,这些小技巧一点儿也不困难,你也 可以做得到! 
 

  一、 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 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 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 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 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 哪些呀?”  “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 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二、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 说了一个名字。“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那老师怎么办?”“老师罚他站啊!” “站多久?”“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 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喔!好险!所以你都没有被老师罚过站喽?”  她迟疑了 一下。我赶紧说:“你也被罚过站啊?好可怜。你有没有哭?”她摇摇头说:“没有。”我接着问:“啊!老师这么凶,你都没有哭啊,很勇敢。” “不是啦! 我不是被这个老师罚的,我是被健体老师罚的。”  “喔!也是讲话吗?”  “是啊。不过还好只有罚站一下下!”  于是,我就从这样的一段对话,约略得 知她对老师的观感、上课的情形,以及老师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处置等等。  

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说,孩子会告诉我班上谁吃饭吃得 最慢、谁最常被罚、谁功课最棒、谁今天又打了谁等等。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 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三、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喜欢否定孩 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  相信我,只要你这 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  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 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保持中立的语调、 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前阵子有个妈妈告诉我,当他孩子跟她抱怨:“啊!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她明明很温柔地回他:“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结 果儿子却气得说她不了解他,拒绝再跟她说话,让她很难过。  事实上,孩子当下需要的不是“否定”他的心情的对话,而是“了解”他心情的对话。所以,如果 妈妈改说:“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我相信她儿子的心情一定会好许多,也会继续把心事对妈妈说出来。  

四、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还记得一堆女人三姑六婆时的那种心情吗?骂婆婆、骂老公、骂给别人听,其实不一定要别人 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纯聊天而已。让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 的就是说教。任何一种话题的聊天,只要沦落到说教与听训,那就没趣到极点了!所以,聊天时可以对对方、对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 “你”,少说“我”,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比如,孩子说:  “妈,XXX今天打我。”  “喔,为什么?”  “因为我要玩恐龙,他 不准我拿。”  “那你怎么办?”  “我就去玩别的了。”  “你怎么不告老师呢?我不是教过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诉老师吗?你也可以跟他说,公用的东 西大家都可以玩啊!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  如果是采取这样的聊天方式,那么肯定话题就此戛然而止。孩子最后一定是紧闭双唇,不再多说一句。此时不妨继 续询问:“喔,那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很不舒服?”或者“那你还想玩恐龙的话怎么办呢?”  这时,你就会听到他真正的想法:“还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没关系, 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气啊!所以我就跟他说:‘我不跟你玩了!’”  

我当辅导志工时,每周要和至少一个孩子聊天一个小时。这些孩 子,有些行为有偏差,我的工作就是陪伴跟倾听。因此我发现,要让孩子放心地说出心里话,轻松地聊天,一定要练习“不评价、不说教”,只要你做到这两点,孩 子通常都愿意说出心里话。而且,说出心中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纾解及快乐,他们经常在历经一小时的聊天过程后,不愿意离开会谈室,情愿和我继续聊下 去。可见很多孩子是多么渴望聊天?却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大人。  

五、注意肢体语言  

聊天时,肢体语言也很重要。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 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 除非是在开车的时候,否则我在和孩子聊天时,都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 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即使是手边在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必须要时时转头看他的表情。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喔;或是眼睛一边盯着计算机一边听他说话,都不是鼓励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通常如果我这 样做,儿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在专心听!”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 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我在辅导孩子时试过,跟孩子坐在同 一边,比坐在相对位置来得好;躺在地上讲话时,比坐在地上好。让孩子一边画黑板一边聊,他们往往容易卸下心防。另外,注意跟年幼的孩子对谈的时候,不要随 意乱发笑;不论他的话多么幼稚、多么奇怪,你都要保持诚恳、一本正经,否则孩子很容易觉得大人在嘲笑他,而不愿意继续聊下去。  

我儿子最近很喜欢告诉我 他们班上小朋友的座号,每天都要我猜XXX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每天都很认真地猜,虽然我早已经知道答案。此外,他时常会表演班上唱的歌、演的戏给我听,虽 然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每次依旧是忠实的观众,还不时问长问短,对他的演出表现得兴趣盎然。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在跟孩子聊天时,有时孩子一时说出 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时,切记“不动声色” ──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这是很重要的。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应对之道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说教”或“讲道 理”的时候,最好跟聊天分开,这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无所不言!   

 创造自己家里的金色时光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在厨房忙晚餐时,我总是跟前跟后,叽叽喳喳,忙着把学校发生的事告诉妈妈。接下来爸爸回家了,一家 人一起上桌吃晚餐,爸爸聊聊办公室的新闻、妈妈聊聊街坊邻居和弟弟妹妹,我则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那是我最怀念的,也是作家子敏笔下最珍贵的──“金色的 团聚”。  而这“金色的团聚”中,最美好的当属全家人一起聊天:分享光荣的事、诉说伤心的事、笑谈出糗的事、畅言经历的事……就是这些聊天的时光,把我 们一家紧密地黏合在一起,也凝聚了我们的亲子情感。我们怎能不珍惜这些宝贵的聊天时光?

Friday 22 November 2013

做母亲真的需要智慧


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做母亲真是需要智慧的

2013-10-07 懂茶人
 
 有一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 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 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 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 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 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 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1、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 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 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4、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 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 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5、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 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 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6、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 子无法正常的发挥。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 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7、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8、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 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 的前途。

   9、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 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 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10、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 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 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11、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 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 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12、总之,妈妈在家就是妈妈,不是职业女性,妈妈应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关注到孩子内心的起伏变化,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呵护好孩子幼稚的情感, 培养好孩子的性格。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那么,再能干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无知”一点,表现得“笨”一点,表现得“迟钝”一 点,表现得“和风细雨”一点,这样的话,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妈妈“有知”、“聪明”和“敏捷”,他觉得他每天都在超过妈妈,直到有一天,他真的 超过了妈妈。

这是做母亲的智慧!


       感谢  We Chat 公众账号:懂茶人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孩子,我不欠你的


孩子,我不欠你的!

2013-11-09 乐分享
 
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 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没 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下面看一个故事,就可以更好了解中西方在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


    去年暑假,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因此,玛丽就开始了她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男孩,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个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 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 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 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 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13岁的小男孩眨著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北京的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

    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兒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宠爱,不是真爱!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再象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有他们的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5岁孩子要“退休”?


5岁孩子要“退休”?

2013-11-18 心灵治疗师

导读:什么,5岁男孩成天喊着要“退休”?孩子“与世无争”的懒散态度引起其父母的担忧,亲子专家通过与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接触,为我们解答分析“退休”男孩背后父母教育的不当和错误,对此,父母应该引以为戒。

孩子对任何事都没兴趣
  在一群孩子中间,瓜瓜显得格格不入。
  其他孩子一来到山林基地,就被装在树上的小木屋给吸引住了,纷纷玩起了情景游戏。

  “瓜瓜,快来,这里有个小木屋。”瓜瓜的妈妈见到木屋显得很激动。
  “不,我不想去。”瓜瓜却无动于衷。
  “小木屋,安在树里面的呀!”妈妈试图通过夸张的语气和表情来吸引孩子。

  “我什么都不想做,我都要退休了,怎么可以做事情呢?”瓜瓜再一次拒绝道。
  “退休”一词,我还是第一次从孩子的嘴里听到,让人啼笑皆非。
 
 我认真地观察起站在我身旁的这个小男孩,看着只有四五岁的样子,但整个人却像一只小花猫一样,懒洋洋地坐在沙坑区的旁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通过与瓜瓜妈妈的沟通,我了解到瓜瓜今年才5岁,但一直比较“懒”,感兴趣的东西很少。最近状态越发严重,整天喊着“我要退休”,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

  “孩子是不是一直被你们照顾得太好了,对他有求必应呢?”面对我的提问,瓜瓜妈妈频频点头道:“因为瓜瓜是早产儿,所以从小我们对他关爱比较多。他想要的吃的玩的,各种要求基本上我们都会满足。孩子不是还小吗?我们这样做不对吗?”


 
 5岁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对他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只有“动”起来,才能发展孩子的大脑。

  带着瓜瓜妈妈的困惑以及对孩子的爱,我们开始了对瓜瓜的帮扶计划。

  “请你等一等”
  清晨,孩子们在阳光下做着游戏,欢快地追逐着、嬉闹着。

  “帮我拿衣服过来。”从瓜瓜的房间里,传来一声命令。

  “等等,宝宝,妈妈这就帮你拿。”妈妈马上回应道。
 
 我轻轻走到了瓜瓜的宿舍门口,定睛一看,瓜瓜正坐在床上,像一个小皇帝一样,发着火,挥动着小胳膊指挥着妈妈。妈妈很认真地按照他的指示去做事。当妈妈终于给他穿完衣服后,又赶紧把牛奶送到瓜瓜的嘴边:“宝宝,你现在需要喝点奶,好,张嘴。”
 
 瓜瓜随口就说:“妈妈,我不要喝奶,我现在要吃苹果。”

  “哦,好的,宝宝,你是不是需要妈妈帮你洗一下?”妈妈关切地问。
  “嗯,是的。”瓜瓜很满意地说。

  这一幕“看上去很美”,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妈妈及时给出回应。
 
 对几个月的宝宝,妈妈这样做是必须的,因为孩子刚来到世界需要建构安全感。但对于5岁孩子而言,拿衣服、洗苹果等,他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到的。瓜瓜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过多地给予孩子帮助,导致孩子在获取事物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成就感,丧失做事情的兴趣。
 
 找到原因后,我开始尝试着去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瓜瓜,早上好。你刚才是想吃一个苹果吧?”我进门便问。
  “早上好,大李。嗯,是的,我想吃一个苹果。”

  “但是我看到你的妈妈正在忙别的事情,这怎么办呢?”我没有直接说出瓜瓜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也没有说妈妈不能给瓜瓜拿,而是把问题又给孩子踢了过去,启发孩子关注自己遇到的问题。

  “嗯,我想让妈妈先帮我拿苹果。”表面上瓜瓜还在要求妈妈,但实际上他开始动脑筋了。
  “但妈妈确实在忙事情,并且这件事情还很重要。”我继续坚持着。
 
 “不行,我就要妈妈帮我洗苹果。”瓜瓜要哭了。

  “你可以哭,但妈妈需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完之后才能帮你,你大约需要等5分钟。”我为瓜瓜设置了一个等待的时间。

  “不行,就是不行。”瓜瓜开始耍赖了。
  通常在孩子提出要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大发脾气。家长首先要冷静。

  我平静地看着瓜瓜,说:“瓜瓜,你可以发脾气。”当孩子有情绪时,首先要让孩子发泄出来。
  一旁的妈妈看到瓜瓜流泪后,似乎有点儿心疼,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一边,准备伸手拿苹果。我赶紧把瓜瓜妈妈拉到一边,悄声说:“咱们今天一定要坚持住。”妈妈心有不忍地去做别的事情了。而我也对瓜瓜补充道:“瓜瓜,5分钟之后,妈妈会把苹果递给你的。”

  学会等待、懂得自控是一种很好的品质,需要从小训练。

  随着时间的流逝,瓜瓜的哭声也渐渐变小。
  5分钟后,妈妈把苹果递给了瓜瓜,并且轻轻拥抱了一下瓜瓜。

  看着孩子哭得厉害,妈妈一定会很难受。但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才能真正地帮助到孩子。
 
 对瓜瓜的帮助才刚刚开始,主要是让他尝试学会等待,通过延迟等待孩子才不会因过多满足而失去探索的兴趣。

  此后,当瓜瓜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向妈妈时,妈妈要么给他一个等待的时间,要么让他尝试自己去做。瓜瓜渐渐意识到,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而不是张张嘴就都能得到满足的。两天之后,瓜瓜的状态已有微妙的变化。
  给孩子延时满足时,我也开始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我们专门为瓜瓜开办了一堂课。
  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第四天的课程是“山中觅食”,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食物。
  当我们出发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唱着歌、喊着口号。瓜瓜却在整个队伍的最后面,皱着眉头、哈着腰,苦恼地走着。
 
 走了一个小时之后,孩子们都累了,瓜瓜更是似乎要瘫倒在地。我们停下来让孩子们休息。
  “大李,太累了,我从来没有这么累过。”瓜瓜抱怨不已。

  “我知道你很累,你可以找一个地方坐下来休息。”我轻轻地告诉他。
  休息片刻之后,队伍又开始出发了。

  接近中午时,孩子来到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场地。这里有老师事先埋在草丛中的鸡蛋、土豆之类的食物。

  当我发出寻找食物的命令后,孩子们开始分头寻找。瓜瓜却站着一动不动。
  “瓜瓜,现在你可以尝试一下去捡一些东西过来。”我提醒了一下瓜瓜。
  “不,我不去。”瓜瓜拒绝道。

  “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没有接着劝他,因为在活动之前,我们曾经宣布过,如果自己不去找食物,中午是没有饭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反复提醒瓜瓜,他将只能感受到我的担心,而不是事情的严肃性。

  这时,已经有孩子找到了可以吃的东西,也有一部分孩子开始找柴生火了。瓜瓜看着别人干得热火朝天,似乎有点动心,但依旧没有行动。

  最终瓜瓜还是没有行动起来,别的孩子捡到的食物已经快煮熟了,锅里慢慢飘出了食物的香味。很快,孩子们拿着碗开始享用美味的食物。
  这时候,考验老师的时刻到了,瓜瓜在一旁看着别人吃得很香,老师坚持着立场,并没有邀请他一起来吃。

  当我们返回山林基地,解散队伍,孩子们回到妈妈身边时,只见瓜瓜很快找到一个碗,第一个排到打饭的队伍里,又很快把饭打好,开始拼命吃起来。

  瓜瓜妈妈很惊讶:“大李老师,瓜瓜会自己打饭了啊!”
  “因为他体会到了饥饿感。”

  让孩子了解问题的相关后果是很重要的,只有让孩子明白“穿衣服、吃饭”等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情,他才能将这些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经历过饥饿、困难、自食其力等“挫折”,孩子们才能更懂得珍惜生活,才能更有勇气去体验和尝试。
 
 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之下,最后瓜瓜离开的时候,开心地说:“大李老师,我不要退休什么都不做了,我准备先好好吃饭,长大了就去当地铁司机!”我和瓜瓜的妈妈相视一笑。
  (感恩转发,让爱传递!)


人生大戏,导演谁人?

角色人生

母亲是个电视剧迷,天天追着电视剧看,为剧里的人物或哭或笑。父亲从不看电视剧, 说是骗人的把戏。而他着迷于象棋,不分出输赢,绝不回家。我和女儿则忙于课程,日子也过得很充实。先生工作繁忙却甘之如饴。

人生本是一部 编排好的戏,无论戏中情节喜欢与否,角色的编排也不是随你所愿的,当你被安排到某个角色的时候,你没有拒绝的余地。人生的戏,我们有滋有 味地演着,导演是谁,没人知道,戏演完都未必能和导演谋上一面。

卞之琳的《断章》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 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立体的人生总是纵横交错,脉脉相连。 戏演完,回头看看,不甚嘘嘘,很多事,无法返工,当下的决定,便定下了行走的方向。


上次到多伦多小镇农场骑马,平生第一次骑在真实的马背上,在养马人的带领下,穿行 于小镇的密林间。滴答的马蹄声,姹紫嫣红的深秋野外,亲切的马儿,我觉得自己穿越的不是树林,而是时空,在脑海里的瞬间,我看到了这样的 图景,马背上的将军驰骋归来,风尘仆仆。脑海里的马蹄声和现实中的马蹄声交集在一起,一样的奔放的心情,一样的风从耳边穿梭,将军,遁入无形,骑着高大骏马前行的是我的同伴们。



我们对于人生,常常入戏太深,不能自拔。即使发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感 慨的李后主,也无法解脱自己的角色,无论是专业诗人,还是业余皇帝,他的满腹诗才也随之角色的消失而殆尽了,看众万分可惜也无济于事。

也许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悟,彷佛在遥远的时空里,寄存着自己多世以来所扮演过的各 种角色,多少的恩怨情仇,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梦里,在发呆时,在隐约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反观今生的角色,似乎 是上次的续集,兜兜转转,还是转不出导演的手掌心。

偶尔看看明星的风采,蓦然间发现自己也是一颗星,流星雨瞬间的灿烂,记载的是多少 生命的精彩。不知起点,寻找终点,感悟过去,珍惜目前,人生的画卷,轻轻舒展,一幕幕,一段段,一集集,细细碎碎,描描画画,导演者,何尝不是自己。

Saturday 16 November 2013

孩子,你慢慢来



一位家长说: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孩子,你慢慢来。

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王芳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

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

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

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 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

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案例简况: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问: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位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我们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

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

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

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

让孩子珍爱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最后,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中的话,以此共勉:“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加國學生:优秀的标准

在每个华人移民的潜意识中,都怀有望子成龙的心愿。如果要在世界各个族裔中评 选最尽职家长,我肯定在华人中必有中奖者。远离故土的华人家长中,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了培养孩子方面,并期待有朝一日自己 的孩子终能出类拔萃。

最近有幸参与本地一知名义工组织选拔优秀高中生并赠与奖学金的过程。来自本地 十二所高中的优秀生的资料到了每个评委的手里。厚厚的一叠卷宗里是每个候选人的材料,其中除了两页是成绩单外,其余都是该学生参与学 校及社区活动的详细清单,并包括了一份学生对自己理想的描述。

让我有点惊讶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之余参加了大量的学校和社区的活动。 很多都是学校乐团的成员,有的是义工组织者,有的是老人院里的义工,有的是医院里的义工,长长的活动清单让我看到了这里的高中生忙碌 而充实的生活。

在评判标准中,我看到了排在首位的是领导才能 (leadership)。其中又分为学校和社区两项,排在第二位的是参与程度(involvement),还是分为了学校和社区两项。最后是对学生自述的评价。有意思的是,虽然送选材料中有成绩单,不过成绩 单不成为评判的主要依据,而是评判的辅助参考材料。评委们根据评判的三项标准对这些候选人进行打分,在翻阅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也是看了 一下该学生的成绩单,成绩优秀者倒是增加了一些印象分。


在候选的十二名学生中,几乎每个人的成绩都非常出色。因此,领导才能和参与程 度成了最主要的对比依据。其中有位学生的学业分数很高,可是他的领导才能和参与程度方面的资料很少,从中看不出他对学校和社区的贡 献,因此他被很快淘汰出局了。


http://www.dialogueonline.ca/wp-content/uploads/2011/06/Student-Leadership.jpg


在评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公平性,评委里包括了来自各个族裔的成员,而且每个 评委都独立完成评审过程,互相不交换意见。最后再公示每个人的评分并进行综合。因为有着相同的评判标准,在最后公示的时候,发现其实 每个人的结果都非常的接近,因此最后的选拔变得非常的容易,排在前几名者最终获得了价值不菲的奖学金。

在这十二候选人中,有一位华裔候选人。从材料中可见她来自一个新移民家庭,功 课非常好,各方面的活动能力也很优秀,于是她也顺利成章的成为了获奖者之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家长已经非常的成熟,也深谙北美的人 才标准,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都可以看到出类拔萃的华裔年轻人。最近的加拿大小姐竞选中,季军获得者就是一位华裔学生,她的出类 拔萃凸现美丽和才艺的完美结合。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3

4-8岁小朋友眼中的“爱”

其实你也这样想着,其实你也这样表达着爱。
你可能没有勇气说出来,你可能觉得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已经与爱无关 。
孩子们提醒我们,爱就是这样简单,如此温暖。

孩子们也告诉我们,爱不能马马虎虎的给与,真爱就认真的爱,并且让被爱的人知道:
   「你真的不应该说“我爱你”,除非你清楚你真的这样。如果你是真的这样想,你应该多点说。人们有时忘记了。」Jessica,8岁


国外有一组专业人士向一些4-8岁的小朋友提出问题︰爱是什么?
答案......超乎了一般人的想像!

    「 当我的奶奶得了关节炎,她不能弯下腰剪脚指甲了。于是我爷爷总是帮她剪,甚至当他自己的手也得了关节炎仍继续着。这就是爱。」 - Rebecca,8岁
     「当有人爱上你,他叫你的名字时很不一样。你会很放心让他叫你的名字。」 - Billy,4岁



「爱就是当你出去吃東西时,你把大部分的薯条给他们,而沒有叫他们把他们的给你。」 - Chrissy,6岁
「爱就是当你累了仍能让你笑的東西。」- Terri,4岁
「爱是当我妈妈为爸爸煮咖啡时,她在给爸爸之前都先尝一口,以确保味道是好的。」 - Danny,7岁
 「爱就是你常常接吻。然后当你吻累了,你们仍希望待在一起,而且你们聊得更多。妈咪和爹地就是这样的。他们接吻时很恶心!」 - Emily,8岁
「当你停止拆圣诞礼物,而去聆听时,爱就在。」 -Bobby,7岁


  
 「如果你想爱得更好,你应该由你讨厌的朋友开始去爱。」- Nikka,6岁
    「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天天穿着它。」 - Noelle,7岁
    「爱就像…一对小老太婆和小老头儿对彼此认识得十分透彻,但他们仍能做好朋友。」- Tommy,6岁

 
 「在我的钢琴独奏会上,我看着所有的人都看着我,我被吓坏了。当看到爹地向我挥手微笑,我就不害怕了。他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 - Cindy,8岁
     「我的妈妈爱我比任何人都多。你不会看到其他人晚上临睡前亲吻我。」- Clare,6岁

 

 「妈咪会挑最好的鸡块给爹地,这就是爱。」- Elaine,5岁
     「爱就是妈咪看到爹地一身臭汗的样子仍然说他比Robert Redford还帅。」- Chris,7岁

   「爱就是当你的小狗舔你的脸的时候。纵使你独留牠一整天后,牠还会兴奋地舔你的脸。」 - Mary Ann,4岁

    「我知道我姐姐爱我,因为她把她所有的旧衣服给我,所以她不得不出去買新的。」 - Lauren,4岁
  「当你爱一个人时,你的睫毛会上下耀动,小星星从里面蹦出来。」 - Karen,7岁

「爱就是当妈妈看到爸爸上廁所时仍不觉得恶心。」 - Mark,6岁

   「你真的不应该说“我爱你”,除非你清楚你真的这样。如果你是真的这样想,你应该多点说。人们有时忘记了。」Jessica,8岁

      最后,大会选出了一位最能感动所有评委们的小孩的回答...他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他的邻居,一位老爷爷刚刚失去了他的妻子。看到老爷爷哭了,小男孩走进老爷爷的院子,爬到他的膝上,然后就坐在那儿。他的妈妈问他跟老爷爷说了什么,小男孩说︰
「沒什么,我只是让他哭.....」

加国秋日感恩之旅(3)


在往回走的时候,我留意到了在木屋旁 停着一辆超大型的房车,在面对太阳的一 面,两 个车轮用白色的塑料布包裹着。一位硬朗的西人老人手捧茶杯,坐在一旁品味着他的杯子之物。先生和女儿两人互相竞猜到底为什么这两个轮子要 用塑料布包裹着,两人争来争去,还是没找到答案。于是我走向前去 向老人家请教。

老人自我介绍说他叫Berry, 这个房车是他的家。他用白色塑 料布 包裹这两个轮子是因为怕太阳暴晒会把车轮的橡胶皮晒坏了。我们开始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们,他和太太下周将开着这辆房车到美国的佛罗里达 州,并在那里度过冬天。父亲对老人家的车旅生活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当翻译,两位老人家对起话来。


对话中,我们了解到Berry和太太Rose三年前卖掉自己的房子,买下了这辆房车,开着房车四处游走,三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阿尔贝塔省,卑诗省,美 国加 州,拉斯维加斯等地。Berry说他们基本吃住在房车里,偶尔会到阿尔贝塔省的女儿家里或卑诗省儿子家里住几天,但是他们更喜欢住在自己 的房 车里。他们房车经常停在观光景点,既可以欣赏美景有可以获得洗衣的便利。

父亲问道电力问题如何解决,Berry马上上车按下一个按钮,马上车头露出了一个容器,Berry介绍说这是车里自带的发电机,所以无需担心停电问题。Berry说,在三年的行程中,他们曾经有一次遇到强大的风暴,他只有开着车屁股顶着风,情形也非常危险。所幸,他 自己 本人是机械师,平时把房车维护得非常好,所有一直以来房车都比较配合。
说话间,Berry的太太从房车走了下来。一个精神 矍烁 的白人老太太,她带给了我更多的感恩节的惊喜。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别的人生之路,可能都有过不愉快的人生经历,但不是每个人 都能以豁达的心态走过人生的苦难,并一直怀着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恩之心。萍水相逢的Rose给予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特别是关于感恩的启示。

和一个陌生人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在单纯亲和的西人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 幸运的我常有这样的偶遇。简单的相互介绍后,Rose和我 讲起了她的童年和人生际遇。我很惊讶地 从她的讲述中了解到,她和她的另外五兄妹被亲生父母丢弃在原始森林里,差点被饿死,幸得一个远方亲戚找到 他们,然后把他们分别送到孤儿院或领养家庭。Rose的童年是在孤儿院长大。

Rose的讲述非常的平和,语气中没有听出丝毫的不愉快和埋怨。她打开房车顶上行李格 改装成的储物柜,拿出了她自己用自己人生经历写就的一本书《你是谁》(Who are you, 并在扉页郑重地签上她的名字,把这本书送给了我,作为感恩节的礼物。我暗暗在内心称奇,似乎自登陆以来, 我在感恩节都有好的机遇,包括以前的工作Offer和今天陌生老太太的赠书。
我简单地问了一下她家庭后来的情况。她和我简单地翻阅了书里的珍贵照片,我也 看到了那个弃他们于森林的父母的照片。Rose似乎没有记恨她的父母,在他们晚年时还回去看望他们,我看到了书中他们的合照。

Rose很自豪地和我说,她和Berry现在是子孙满堂。RoseBerry是二婚。Berry今年七十一岁,Rose是六十九岁。Rose自己有五个子女,而Berry有两个子女,两人的孙子女加起来接近二十人。

我环视了一下房车内部的布置,希望能从中窥测Rose现在的世界。房 车的后半部是一间舒适的睡房,中间两个大衣柜把房车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一个客厅的功能,左右两个沙发加一个写字台和小茶几。电视安 置在车头上方,想像应该是平时BerryRose两人各占一个沙发看电视。Rose告诉我,平时通过Facebook和孩子们保持联系,以告知他们两人周游各地的情况。
一个经历困难的古稀老人以如此年轻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不能不说是感恩的力量在 激励她前行,而走过人生岁月的她还不忘把这样的感恩传统传递于一个来自其他族裔的年轻的我。这让我对人生这部充满巧妙情节的书有了更 多感性的理解。假如我们能常怀感恩之心行于世间,那每天都是感恩节,所有人生的苦难都会像埋在地里的酒一样变得甘醇香郁。



Friday 1 November 2013

孩子做不做家务,长大后大不一样!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章分享: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美国专家谈孩子学做家务
你的孩子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帮你干一些简单的家务事的年龄,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帮助做家务的良好习惯,来自美国的早期教育专家为

您提供以下建议:
如果你曾经有过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具的经历,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一个处于学龄前阶段(3-6岁)儿童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对大人的要求表现出不耐烦和抵制的情绪。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与其要求他去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容易。

对父母来说,刚开始时与其说是让孩子帮忙,还不如说是给父母增加负担。但这却是培养孩子养成帮助人的良好习惯的大好时机。四五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用以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所要求的良好的协调能力、灵敏度和集中力。即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图,对孩子来说也家务劳动是益处多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让他们发挥自信去独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孩子理解帮助他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孩子们会觉得做一些家务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非易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赖。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务的好习惯却非不可能。

如何让孩子轻松的,持久地养成这个好习惯,以下几点家长必须注意:
1、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这阶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诉他,他的工作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帮助,会因此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全家人一起娱乐。

2、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
给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够做的家务的清单,让他/她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工作,这会让他/她感到,自己拥有选择和控制的权力。从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

3、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
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等等),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应该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问直到他能够独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即使他忘记了某个步骤,不要批评他,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知道他记住为止。

4、忘记“完美主义”
对这个年龄孩子来说,积极地参与比起结果来说更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擦的桌子不够亮,不要去批评他的工作,批评会挫败孩子的自尊,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如果某项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须完成得尽善尽美,那这绝对不是一项适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5、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
不要给孩子一把比他还高的扫帚,给他一个小小的扫帚用来把案板上的面包屑清扫干净。如果你想让她帮你收拾饭桌,那末,就只让她把吃剩的饭菜帮你拿进厨房就行了。

6、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抱怨做家务的繁琐和无聊,这会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做家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认识到,帮助大人尽快做完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一点余地。比如“我可以让你玩十分钟,十分钟一到,你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这样的方式。

8、提供奖励
表扬和奖励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带来极大的帮助,而另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每一步骤绘制一张图表,每当她顺利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奖励她一颗小红星。当他顺利地完成整件任务,奖励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奖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务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重复做某件事就会让孩子感到乏味。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但绝不要打破传统的习惯分工,例如让男孩子拖厨房的地,女孩子就让她去做一些需要细心的工作。

10、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给他/她的工作,就应该给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扩大他/她的工作范围。比如,他应经可以熟练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类工作,那在你的指导下,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