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September 2013

多伦多的“家长会”



來了多倫多後,才知道在這裡,家長每個學期可能都需要被孩子的老師面試,類似中國的家長會,不過這種面試是一對一的,是老師對學生全面的綜合評價,也是家長深入學校了解孩子的一次機會。


第一次接到孩子從學校帶回的面試安排,我和孩子的爸爸就開始緊張,好像面臨一件重大事情。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兩人都特意提前下班回家,穿著打扮一番,比預定的時間提前十分鐘來到孩子的課室前等待。在走廊徘徊等待的時候,其忐忑不安的心情,一點 也不亞於自己工作面試時的反應。好不容易等到前一位家長從課室門口出來,我們急忙走進去,端坐在孩子的老師面前,感覺那時我們就是學生,等待著老師宣布成績。

不過,加拿大的老師基本上都不會直說孩子有什麼缺點,而是把每個孩子的優點都大大地讚揚一番,然後再分析孩子在學習方面的特點,並展示孩子的一些功課及畫作。一番交流後,我們逐漸放鬆,話題也多了。從孩子的語言談到了新移民對孩子教育的困惑,從文化遺產談到了多元文化。孩子的老師告訴我們,她是希臘移民後裔。恰好孩子爸爸會說一些希臘語,就用希臘語跟孩子的老師攀談起來。由於我們是最後一家被面試的家長,我們和老師的交談也一直持續到校長來通知學校要關門才結束。

上次與老師面試的美好印象讓我對這樣面試非常的期待。搬家後孩子換了學校,也換了老師。從孩子的表現,我知道她非常喜歡她的新學校和新老師,每次接送來去匆匆,一直沒有機會和她的老師深聊。過了兩個月,我終於接到了老師的面試通知,我的心情比上次已經放鬆了許多。恰巧,面試那天,孩子的老師在校外值班巡視,我走過去和她搭上了話。

談話中,我了解到她在中國呆過六個月,對中國的風景和文化都有較深的印象。我們的談話因老師的值班時間的結束而匆忙終止。一個小時後,我帶著孩子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課室前,不巧,前一位家長還沒出來,我和孩子在課室前等候時,開始瀏覽貼在牆上的孩子們平時上課的照片。我看到他們在嘗試用玩具造一座橋樑。

輪到我的時候,孩子的老師給我展示了孩子造橋的照片。系列照片顯示,老師先給孩子們展示一張真實橋樑的照片,然後每個小孩自己照照片畫了一張橋樑的照片,之後又參照自己所畫的橋樑,用現有的玩具造了出來。同一個橋樑,每個孩子畫得都不一樣,造出來的也不一樣,但從照片中看得出來,每個孩子都非常享受這樣一個再創造過程。而從面試中欣賞照片的我,也同樣分享了這份教與學的喜悅。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

Saturday, 28 September 2013

寫給男孩和男孩的父母



寫給男孩和男孩的父母 


今年學校來的男孩子的比例遠比女孩高,讓我觀察男孩的機會比往常多了很多,也發現了在男孩的教育方面,家長有許多需要了解和提高的地方。

有一天,學車教練和我說起了多倫多消防隊員救人的先後順序:首先救的第一類是老人,第二類是小孩,第三類是婦女,第四類是寵物,第五類才是男人。他開玩笑說,我們男人連狗都不如了。身為男人的他指出,其實消防隊員認為男子漢應該想辦法自救和幫助他人,而不是等著他人來救他。我聽後很受啟發,同時也從中看到了社會對男性的期待:自救和幫助別人。
这样看来,社會對男性的評判和期待標準和家庭對男孩子們的期待標準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明智的父母把社會的期待融合到了從小對男孩子的有序的培養理念中,著重培養男孩子的獨立和自主性,培養男孩子樂於助人的博大胸懷。而有些父母則陷入個人情緒中來培養男孩,特別是三代單傳男丁或晚年得子的家庭,男孩子們被當成了寶貝來養,孰不知這樣的教育理念反而耽誤了男孩子們的成長。等到長大時才發現如此之多的男性特點是缺少的,自然在朋友群中的受歡迎程度減少,男孩們的心理也會受挫。

我發現,大氣的男孩現在越來越少了。很多男孩們連自己都不會照顧,更不用說照顧或幫助他人了。究其深層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家裡三千寵愛集一身,備受呵護,而他也習慣於與接受來自外界的愛,而沒學會如何從自己內心去愛他人。《弟子規》在首言裡提到“泛愛眾,而親仁”,所有的家長其實都應該去好好的體悟這句話的。

大學女生的私房話是,小氣和自私的男孩子們一律不睬。可見,男孩們的個性不僅關係到未來在社會上的工作遭遇,也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幸福。我觀察到很多教育有素的孩子都來自同一類型的家庭,父母雙方都參與了孩子的教育,並扮演不同的角色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很久前讀過一篇教育類的文章,大意是如果父親能分擔家庭的事務,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這樣能對培養孩子平衡的個性非常有好處。母親和父親代表著陰陽兩面,缺少了哪一面都會讓孩子的個性成長過程留下遺憾。

所有的孩子都是白紙一張,無論男孩或是女孩。不過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有不同的期待。因此想提醒家有男孩的家長們,撇開自己對孩子的個人情緒,多參考客觀標準來培養和錘煉男孩們的博大胸懷的陽剛氣質,多鼓勵男孩們去施予而不是索取,不論是幫助他人還是分享所有,點點滴滴都在塑造著他們的未來。

-->

Thursday, 26 September 2013

Casa Loma 游记(二)

Casa Loma 游记(二)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一日的行程時間非常有限,看完地下游泳池原址後,孩子們一個個地喊肚子餓,只好給他們找可以坐下用餐之處。選來選去,走到了古堡的後花園,馬上感覺置身和屋內很不一樣的環境。如果說古堡的內部讓人處處感慨時光的流逝, 而古堡的後花園則讓人看到了時間的停駐。

Casa Loma


近百年來的春來秋去,花開花落,後花園依然美麗如昔,璀璨綻放。幽雅的花草沒有時 間的影子。也許植物的品種也早已更換過,但土地肥沃依舊,滿園植物蒼勁挺拔。用完午餐後,帶著孩子們漫步花園中,可以看出主人原來的設計 是把花園設計成四季,在花園裡遊玩,也就猶如漫走四季,體驗人生,可謂是巧思妙想。


Casa ;Loma Garden


真正巧奪天工的是設在古堡最頂端的瞭望台。古堡在古時似乎都承擔著戰時庇護地的角 色,因此公爵在造古堡時儘管沒有遭遇戰爭,但還是不忘在最頂端造一個瞭望台。通往瞭望台的是幾層彎彎曲曲的老式樓梯,銅製的扶手因為過度 的撫摸透著錚亮的底色,螺旋式的樓梯每次只限一人通過,為了防止上下樓梯的交通堵塞,古堡的工作人員專門在場維持上下的秩序。

我問仰面望著樓梯的孩子們是否打算退卻,因為樓梯很難爬。不料他們好像被激將一 般,個個都表示不畏困難。連最小的五歲小妹妹也在老師的幫助下爬到了最頂端。我把她抱起靠近窗口向下眺望,哇,多倫多城盡收眼底。我讓小妹妹幫我拍全景照,她不小心拍了一張絕妙的多倫多全景圖,圓盤似的大太陽光照全城。


一個龐大的古堡,自然可參觀的地方很多。帶著孩子們在古堡裡兜兜轉轉,各式各樣的房間功能齊全,等級分明。頂級的裝飾,豪華而不失典雅,高貴而不失端莊,這應該也體現了原主人Henry公爵夫婦的品位追求。

唯一讓我疑惑的是,諾大的城堡裡,到底住了多少人呢?如果只是公爵夫婦外加十幾個僕人的 話,其人氣也無法填滿這個巨大的城堡。按照中國的風水學,房子的大小要和居住者的人數成一定比例,房子太大會消耗人氣,不利於主人的財運。公爵夫婦以及古堡的命運發展似乎應驗了中國風水學這一說。先是公爵財運不佳,連古堡的地稅都無力支付,只好轉給政府。古堡曾一度被改 裝成賓館,但也因經營不善,無法維持開銷。倒是變成博物館後,參觀人員絡繹不絕,絕佳的人氣終於和古堡對上了號,也不失是古堡最佳的歸宿了。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

Monday, 23 September 2013

Casa Loma 游记(一)


Casa Loma 游记(一)

暑假夏令营开始前,我让孩子们自己甄选今年夏天的出游地点,她们点了农场,公园, 水上乐园和古堡Casa Loma。一提到Casa Loma 的名字,我虽还不知是什么地方,但是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可能是这个名字与我喜欢的一首英文歌“Casablanca近似的发音吧。

好感归好感,功课却不能不做。因为没去过,我到网上去查找有Casa Loma的历史和图片,阅读之后,了解到城堡主人Henry Mill Pellant夫妇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斥巨资建古堡到投资失败无力支撑到最后贫困潦倒在一小公寓 里终老,这样的传奇故事让古堡本身也充满了中世纪小说的神秘色彩。

古堡藏身于闹市的僻静处,我们仔细勘察路线,发现地铁公车都不能直接到,需要步行 十分钟才能到达,于是决定由学校老师开车前往,古堡旁有很大的停车场,停车费一天只需十元,倒也方便。下车后,立马就发现所有人的体形在 古堡的衬托下都瘦小了几倍。仰起头,在同一个角度,都不能把古堡看全,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反复观看,才可以把古堡的外形收到眼里。

可能因为是周五,天气也不错,那天的游客不少,我们需排队进去。站在古堡的大厅, 马上闻到时间的味道。古典的西式奢华装饰的客厅镀上了一层岁月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而我,从进门的一刻起,想从仅存的建筑和装 饰中,寻找古堡原主人当年生活留下的印记。


因为每次郊游,孩子们都需要有某种探险的记忆。所有我们选择先参观古堡的地下隧 道,通往一个没有完工的地下游泳池。由于工程庞大,古堡主人还没来得及完成最后的装修部分,财政告急,最后就剩下了现在的这个地下通道和 隐约像游泳池的一个大坑。地下通道有好几百米长,两边毛坯型的墙透着凉气,生锈斑驳的管道让人感觉好像是在走时空隧道。孩子们则不以为 然,照样在这样昏暗的隧道里张扬着孩子特有的雀跃和快乐。





看着游泳池状的大坑,再看看墙上悬挂的原计划的游泳池装修后效果图,我似乎看到了 理想和现实间的距离。游泳池效果图极尽奢华,金碧辉煌,功能齐备。而躺在我面前的大坑坑洼不平,原始粗糙。有着中世纪情结的古堡主人本想用金钱为妻子打造现实中的古堡皇宫,以表挚爱之心,无奈财富毕竟没有古堡结实,最后还是住在小公寓里的夫妇俩在困境中的厮守扶持铸就了真正的爱情古堡。

多伦多生活,学习,娱乐资讯,一站分享:Toronto Lives Here

-->

Thursday, 19 September 2013

地瓜圓,地瓜缘---台湾小吃记


地瓜圓,地瓜缘---台湾小吃记



用地瓜粉加馬鈴薯粉做成小小的圓子放在盤子裡,然後在灶頭架起兩口鍋,裝滿清水。等第一個鍋水開了,放下白糖待其融合后熄火。第二個鍋的水滾開的時候放下做好的地瓜圓,然後用勺子不斷的攪拌,防止地瓜圓粘在一起,等到所有的小圓圓都圓鼓鼓的飄著水面上時,用漏勺撈起放到已經涼開了的糖水鍋裡,即可裝碗享用。

這是一對享有美譽的台灣中醫伉儷到我們學校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台灣小吃地瓜圓的製作過程的片斷寫實。我目不轉睛地盯著過程中的每個細節,生怕自己漏掉了精彩的部分。飄溢著純純的地瓜香味的小圓子盛上後,我的口水已經吞了幾回。好不容易等孩子們都拿到了自己的碗,我才故作矜持地端起最後的一碗,第一勺的地瓜圓還來不及仔細品味就已經滑到了肚子裡。等第二勺倒到嘴裡時,我終於忍住了想一口氣吞下的衝動,仔細在嘴裡咀嚼一番,感受到了地瓜粉的韌性和彈性,順滑而又有韌勁,似乎很接近於人的品性。


我對地瓜食品有著天生的好感,主要得益於我在鄉下出生和長大。當時地瓜是南方的非常主要的食品。我所在的村子地裡長出的地瓜非常香甜可口。小的時候,嘴饞的我還經常吃地裡剛挖出的生的地瓜,其口感不同於熟地瓜。生地瓜吃起來更象水果,脆脆粘粘的,那時的我覺得是天下美食之一。後來媽媽嚇唬我說吃生地瓜,肚子裡會長蟲,我才慢慢的不敢吃生的地瓜了,但是對熟地瓜和地瓜食品還是情有獨鍾。

記得一次夏天和母親趕集回來的路上,大樹下有一個賣小吃的,賣的是地瓜粉條,藤制的籃子裡裝滿了光鮮透亮的青灰色的地瓜粉條。我纏著媽媽給我買了一碗。賣地瓜粉的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中年婦女。她用手抓起一把粉條放到了一碗糖水裡。我用力吸著地瓜粉條,清涼甘甜的感覺通透全身,感覺周圍的事物似乎都和碗裡的地瓜粉條一樣可口可親。這次吃地瓜粉條的經歷永遠地留在了我的記憶裡,每每想起,嘴角似乎還能感受到當時的清涼甘甜。

想不到三十年後的我居然會在多倫多圓了再遇地瓜的夢。滑口甘甜的地瓜圓似乎就是我當時吃的那一把地瓜粉條化身而來,穿越時空隧道,點撥著我和孩子們對傳統文化和美食的感悟。


多伦多生活,学习,娱乐资讯,一站分享:Toronto Lives Here

-->

Wednesday, 18 September 2013

“王者”教育

“王者”教育



最近网络上关于虎妈式教育法或者狼爸式教育法的讨论硝烟四起,我把两者细读一下,都无法从中找到感觉,大概与从小不喜欢动物园有关。倒是新唐人电视台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同伊》剧情中关于同伊对其儿子的教育让我很感兴趣,反复琢磨。

在剧情的后半部分,身为后宫的同伊为了平息皇帝和臣子间的矛盾隐居乡间长达七年之久。在期间,其儿子李聆出生,并在她的教育下健康成长。同伊在乡间对儿子施与王者教育法。她从小教育儿子要明确自己身为王者的身份,要有远大抱负,高贵理想,更重要的是要心怀百姓,心底无私。因此,从小李聆在行为和学问方面接受一种王者教育,自然也就形成了非凡气质,王者气概,最终成为了朝鲜国第21代王。

现在的人提到王者,首先想到的是王室高不可及的地位和所能享受的荣华富贵,一如现在人当官首先想到的是权力和财富,而不去考虑该位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如何。想想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从古人的典籍中可以得知,在古时候,凡担当要职的大臣都是天上选定的,而且选中后还会在他的人生编排中锤炼其能承担该职位内涵所应具备的特质。无私是王者最重要的特质。

因为人们对名利的过度追求而失去了对王者及官位的真正内涵的解读,因此在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时也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我的理解中,真正的王者是心怀百姓,心怀天下,并竭其所能,耗尽其力气为众多百姓排忧解难的人。心怀一方百姓,并真正做到为这方百姓着想,无论其是否在其位,此人都堪称这方百姓之王。心怀四方百姓,此人便是更广天地的王。

如果我们能从小告诉我们的孩子,你要为多大范围的人服务,那么你要首先培养你的无私品质,锤炼自己能力,从而实现理想。作为家长,很多人常常是以孩子能成就多大的名利地位为成才的标准,而不是以孩子长大后能造福多大范围的人为标准,这样的引导其结果可想而知。即使该孩子长大后真的获得了其梦寐以求的地位,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我现在要在这个位置好好享受一番了。”因为他心中没有王者的责任感,没有造福他人的理想。以个人的功成名就作为最高理想,这样社会就会因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看看现代中国的官场,真正有良知的父母一定以其作为反面材料来告诫自己的孩子的。要使孩子真正有远大理想,同伊的王者教育法倒是值得效仿。


-->

Monday, 16 September 2013

Algonquin Dream




梦回阿岗昆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当我跟先生说想去阿岗昆(Algonquin)山看枫叶,他建议我到住家小道上欣赏满地落红。我带着孩子踏在软软的落叶上,依然清晰的听见了阿岗昆(Algonquin)上梭梭的风吹红叶的声音。觅声而去,我们已在前往阿岗昆山的高速公路上。

坐在后座的我,一边用眼光扫视着道路两旁的满树金黄,一边让自己的思绪攀上云淡风轻的蓝天自由飞翔。道路上的车辆很多,每个滚动的车轮都响着快乐的音符,衬托着满地的阳光。今天真是个出游的好天气,坐在我旁边的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接下来的节目设计。耳朵里灌满了童稚的声音,我心里想着自己此行的心愿。



从小在海边出生,带着淡淡咸味的海风,满载而归的渔船,铺满贝壳的银白色的沙滩早被中国三十几年间的环境污染变成了发黄的记忆片断,不记得自己从何时起开始往山上跑,只记得每次站在高山顶上俯视山下一切时,才感觉片刻的思想自由。隐隐约约中,我似乎回到生命的久远,久远的我住在遥远的山际。可寻寻觅觅,访遍中国名山,却无法得到心仪的心灵碰撞,旅游胜地的熙熙攘攘留在我耳际更多的是吵杂和烦躁。高山,成了我无法亲近的梦想。




直到两个月前,穿越了时空的我身处枫叶之国,一个偶然的电话,一次冲动的决定,有了第一次的户外露营,带着二十几孩子及家长,从多伦多驱车三个多小时到达了阿岗昆山山脚下,我们找到了这个接近原始的露营地,一个接近完美的天然之地,清清的湖水在这里兜了个弯,再缓缓地向前流去。平地上早已扎了几个营地,一位西人妇女在静静的看书,那一幕似乎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深山老林里,一位女子在竹影飘曳的阳光下看书。

我的白日梦很快被“扑通“ 的声音惊醒。迫不及待的孩子们早剥去了外衣,连游泳裤都来不及穿就穿着短裤跳下了水。看着孩子们在水里的嬉闹,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只敢把脚淌在海水里的小女孩,至今还是怕水的旱鸭子。


 
中午时分,我见到了营地的主人,长及胸口的大胡子让我仿佛见到了鲁宾逊。但他和善的笑容,爽朗的笑声,以及说话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很快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显然这位山里的营地主人不是一位淄铢必较的生意人,他不仅把原来在电话中谈好的价钱再给与优惠,而且把营地的八个独木舟免费给学生们使用,我和家长们仿佛捡到从天而降的馅饼,这次旅行的预算也因此变得宽松起来。因此,营地主人成了晚上孩子们的篝火晚会的嘉宾。

原来担心孩子们的乐器演奏会影响到附近营地露营者的休息,想不到他们和营地主人一起,静静地欣赏着这些 稚嫩的乐声,在演奏结束后在黑夜里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让我和孩子们们感受到了这座大山的和善。我们收获的惊喜还不只是这个。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早早从帐篷中爬出,跳上独木舟荡漾而去。一位随行的家长回来告诉我,不远的湖面上盛放了满湖的莲花。可是那时岸边已没有一艘独木舟可用了。等到孩子们精疲力尽回来享用野餐时,我邀上另一位家长和我一起泛舟而去。满湖的刚刚绽放的莲花像一盏盏银白色的灯浮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水面摇曳着这一盏盏银色的莲花灯,让我的眼睛在一时间似乎适应不了这强烈光芒的照射。我拿起照相机不断的拍,心里对每朵盛开的莲花都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一次不经意的阿岗昆之旅,一次难忘的莲花盛宴,让我不得不在两个月后的今天重返阿岗昆。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开入了这个只来过一次但似乎已非常熟悉的营地。在岸边我们见到了大胡子的营地主人。他一见到我们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寒暄片刻,我打开车后箱,拿出了我已准备好的几本书,给他做了简要地说明,连同我的提前的圣诞节贺卡递到了他的手上。显然这是他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露营地里,在马上到来的冰雪封山的日子,没有什么会比几本珍贵的书更让人心动的了。

心愿已了,我们驱车直上山顶的瞭望台,站在高山之顶,拥立于满山的金黄,在这个感恩节的日子里,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到阿岗昆,再次为这天地人和谐的自然而深深感动。


教师心得,教育笔记,行走杂谈,尽在闻启文化艺术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