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孩子们上课时,最喜欢看他们的陶艺课,手下的一堆泥巴, 在老师的分解图示下,
揉揉捏捏,摆摆弄弄,很快就变出了精致的小花瓶,可爱的天使, 憨厚的小熊,胖墩墩的小乌龟等等。孩子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下课时间到了,
大部分的孩子也不下课,依然在对他的陶艺作品精雕细琢。
听说加拿大的孩子无论学什么,都讲究课堂要Fun(趣味性强), 还要
有Creativity(创造性)。 陶艺课在无形中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因此, 有报名来上全天课程的孩子跟母亲说,其他课可以缺,但是不能缺陶艺课。因为她来这里一天就为了能上陶艺课。 听这话的妈妈傻眼了,明明中文课,跳舞课和唱歌课陶冶情趣, 增长知识,她却唯独钟爱陶艺。没办法,妈妈只好如实把她的话向我们老师转达。所以, 我们特别叮嘱陶艺课老师,如果她在课堂上的时间超时就由她去, 千万不能催她下课。
陶艺课给我的启示很多,包括了对教育的思考。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像是被大人们揉捏
的过程。大人们期待孩子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于是使劲往这个方向揉捏,参加奥数班,英文读写提高班, 各类讲座等等,大人揉捏得手脚不累,
怎么接送也毫无怨言,可孩子却被揉累了,等到说话管用的年龄, 于是振臂一呼,“我不干了”。于是大人们傻眼, 眼巴巴地看着马上要变成艺术
品的孩子们轰然倒地,泥巴撒了一地。而这边, 孩子们抖抖身上的泥巴,恢复原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 大人们培养孩子的过程也就成了捏泥的
过程,可以捏成艺术品很少, 不过大人们一如既往地沉迷于这个捏泥的过程, 一如那个喜欢上陶艺课的女孩。
在西方文化中讨论教育的时候,喜欢用“shape”这个词, 相对应的
中文词应该是“塑造”。这个词非常形象, 这还是让我联想到了捏泥的动作。 难得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人讲究对孩子的塑造。不过他们讨论更多的是对孩子个性的塑造。 因为西方社会是一个绝对讲究个性的社会。他们认为, 你的个性决定了你是你,而不是他。所以,
他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的个性是否合群,是否自信,是否友爱, 是否独立,是否有领导才能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