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January 2014

《爸爸去哪》的姜文版---吃苦教育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


天要下雨爹要教子

   
    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姜文非常不满意。
   
    因为父亲是军人,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他觉得这种成长经历对于他刚毅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好处。可看看自己的儿子,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扯开嗓门号啕,非得等人把他们扶起来用手拼命打地报仇后才破涕为 笑。

   
    两个小子在家如龙似虎,一旦出了门马上变成怯生生的小白兔,大气不敢喘。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姜文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对两个儿子展开军事化的吃苦主义教育。
   
    在北京是不行的,爷爷奶奶隔三差五就要过来看孙子,要是看见孙子吃苦受罪,自己耳根一定不得清净。必须得去外地,越远越好。而且最好撇下老婆周韵,因为她虽然彪悍,但护儿子也护得厉害。姜文计划的人数只有三个——他和两个儿子。

   
    目的地最终确定下来。姜文看中了新疆阿克苏。
   
    姜文联系了几个新疆好友,让他们帮忙找房子,要求很明确:市中心的精装豪宅一律不考虑,要城郊的普通民居,不漏风不漏水,能做饭能洗澡能睡觉即可。

   
    去的时候一行四人,姜文开一辆越野车,装满了他觉得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和生活用品,跟周韵轮流驾驶,耗时三天。
   
    到了阿克苏的新家,周韵急了,这房子太简陋了——无论是庭院还是屋内,都是土坯地面,墙壁光秃秃地裸露着,老旧的木头家具,仅有的电器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台电视机。

   
    姜文没有给周韵去市区买新家具的机会,第二天就把她送上了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让她自己转机回北京。有慈母在场,严父就不容易登台。而今只剩下一父两子,任何事情都是姜文说了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野
   
    第三天,两个孩子的苦日子正式开始……

   
    早上6点半,他们就被姜文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锻炼。虽然号称“塞上江南”,但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两个儿子出门就打哆嗦,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
   
    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这一圈大概一千米,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好不容易回了家,姜文端起在炉子上温着的羊奶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到阿克苏的第一天,姜文就给他们喝过羊奶,两个儿子只喝了一口就吐了,说受不了那古怪的味道。这才隔了两天,羊奶一到手便仰着脖子喝了个底朝天。
   
    姜文对两个儿子的饮食结构也做了很大调整,精心烹饪的儿童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民族餐食:菜品以手抓羊肉和大块牛肉为主,主食不是糙米饭就是馕,配餐 的青菜既非白灼也非上汤,无公害的蔬菜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佐餐的饮料是新鲜牛奶。除了正餐外,不提供巧克力饼干果冻之类的零食,但新鲜水果24小时敞开供 应。

   
    家里没请钟点工或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
   
    姜文很少让儿子无所事事地待在屋里,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不开车,就这么信步乱逛,不走到两个儿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停下。号称转悠, 更像是拉练。小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最初的走不上几百米就叫苦叫累,到一个月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牵着姜文的手,一口气走上三千米,粗气都不喘。

   
    每天坚持锻炼,加上原生态的饮食结构,两个儿子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结实起来。
   
    周韵前来探望时,眼泪都快下来了。两个儿子都晒成了巧克力色,皮肤粗糙了,脸蛋上还多了两坨高原红。可是,目睹了他们超越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周韵没话说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由姜文去吧。

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
   
    自从姜文去了新疆后,朋友打他的手机,传来的永远是“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的语音提示。得知他在新疆闭门教子,有好奇的朋友想来凑热闹。姜文统统婉拒,说目前还不到时候,等他觉得时机成熟了,会安排一次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姜文这么说真不是客气话,在新疆待了大半年后,两个孩子从“豆芽菜”变成了“红豆杉”,姜文打电话邀请了十几位亲友,亲友团在阿克苏租了六辆越野车,在两个专业向导的指引下,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阿尔金山无人区穿越之旅。

   
    亲友们大赞不虚此行,最让大家惊叹的是,当一群成年人都因为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头疼如裂、食不下咽、连续失眠时,姜文的两个儿子却精力充沛,拎着小弓箭追 着野兔射,过滤后依然透出一股怪味的山泉水端起来眉头都不皱地一饮而尽……这哪里像是家境优越的明星孩子,完全就是两个扔在哪里都能放心,交给谁照顾都不 用担心的“野孩子”。

   
    起先还对姜文带着孩子奔赴新疆颇有微词的亲友们全都没话说了——加起来才10岁的两个小孩,比这帮大人还坚强,事实胜于雄辩,这怪招的确管用。
   
    但姜文说这才是第一步,他的计划是每年抽一段时间带着孩子去那些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折腾。他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多吃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

   
    姜文说他不久前看了《乔布斯传》,乔布斯表示之所以愿意出这本书,是为了让他的孩子知道这些年来他在做什么。虽然说法很温情,但姜文说自己不会这么做。为 什么要在没有机会后通过一本生硬的书去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他要趁着现在有时间有精力有想法,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就在身边陪你们撒野!

父母:你的教育作品是“古典”还是“现代”?

 有的父母是严谨的艺术家,在孩子出生后就已经胸有成竹地按照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设想 一步一步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大部分的家长则是自然型艺术家,没有什么既定的培养设想,随着孩子的需求而随时改变着学习和培养的 内容。今天孩子说想学跳舞,马上带孩子来跳,明天孩子说压腿太痛,于是就不跳了。后天孩子表示要学钢琴,于是又鞍前马后地侍候,等公主太 子们不肯练琴了,父母们只好看着重金买回家的钢琴兴叹。

----闻启校长


教育学里的古典和现代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知道文章的基调很重要。作者在构思文章时,已经想好了到底是 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一个快乐的喜剧。因此,文章的基调就一直在故事的发展当中发挥着和色的作用。这和作画有很近似之处,一篇画作的底色也 决定了它所有表达主题的颜色走向。
一边观察着学校里各类艺术课程的学习规律,一边看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越来越明白孩子真的是父母的艺术作品。作品的风格和基调,除了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外,和父母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

大都会博物馆看油画
 (摄于大都会博物馆)

有的父母是严谨的艺术家,在孩子出生后就已经胸有成竹地按照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设想 一步一步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大部分的家长则是自然型艺术家,没有什么既定的培养设想,随着孩子的需求而随时改变着学习和培养的 内容。今天孩子说想学跳舞,马上带孩子来跳,明天孩子说压腿太痛,于是就不跳了。后天孩子表示要学钢琴,于是又鞍前马后地侍候,等公主太 子们不肯练琴了,父母们只好看着重金买回家的钢琴兴叹。

我在想,假如父母也像艺术家一样,对孩子的培养计划有一个基调的设定,后面的颜色按照这个基调一笔一划地往前走,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操笔者,孩子长大后,孩子可以加进来,一起动笔描划,但不改变原来的基调。

孩子的气质千千万万,都可以归属于两大类,古典的和现代的。有古典气质的孩子越来越少,大部分的孩子都归属于现代气质。古典气质的孩子娴静淑雅,沉着冷静,动作偏向轻柔缓和。现代气质的孩子大胆泼辣,喜形于色,动作是粗线条的。

大都会博物馆雕塑

 (摄于大都会博物馆)

几乎不需要什么培养计划,孩子长大后都会自然形成现代气质,因为他们所生长的环境 每时每刻都在熏陶着他们成为这样的人。而如何在现代的氛围中如何给孩子加上些古典的因素,这才是教育学的难点。

中华五千年文化和艺术种类林林总总,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艺术文化形式可以流传至今, 也算是中华民族的大幸。比如古典器乐,古筝琵琶,二胡洞箫等等,比如书法,水墨画,剪纸雕刻等等,比如四大名著,各类典籍,这些都是给孩 子熏染古典气质的重要取源。哪怕只选其中一项,让孩子在其中浸泡一些时日,当然浸泡时间太短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想得到这些古典艺术和文 化的灵气,没有浸泡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都是白费心思。

作为华人的后裔,我们期待着孩子能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但是,一味地带着孩子学着 现代的东西而一边期待着他长大后会承传中华文化传统是南辕北辙。我们家长,需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艺术家,在孩子的培养基调上,我们需要有古典的着色,当古典着色成为基调后,后来的现代的色彩是无法掩盖基调的。

Monday, 20 January 2014

中国幼儿园vs德国幼儿园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对幼儿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探讨。
在德国,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在中国,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的可能是: 100以内加减法,珠心算,唐诗N首,英语单词若干.....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似乎依然不会规划时间和生活,不知道如何搭配衣服,整理房间, 不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
幼儿教育从家里开始,家长们可以在本文中得到一些启发:


2014-01-14 点此关注我☞☞ Hello海归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小朋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在上幼儿园时,就学拼音、学英语、学数学、学诗歌、学朗诵、学绘画、学舞蹈,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对他们来说艰深难懂的课本,而德国的小朋友这么大时在学什么呢?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3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学习了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
孩子们参观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了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了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
他们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


他们去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
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
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他们每周都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
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

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

圣诞节,这是最激动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

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
3年过去了,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Tuesday, 14 January 2014

别有洞天看演出:多伦多之轻歌剧


在多伦多第一次看歌剧是多年前在多大教育学院读戏剧时,在市中心一家叫辣椒剧场(Soul Pepper Theatre) 的地方,和当时授课的戏剧老师及同学去看的。隐约记得当时的剧情是一个老掉牙的爱情故事,一个男孩爱上了一 个和他有一墙之隔的女孩,两个人历经磨难终于取得长辈的支持走到了一起。歌剧的布景简单得不行,舞台中间有一个古董似的大箱子,旁边有一 座供男女主角爬上去唱歌的梯子。一块白布从屋顶垂直而下放投影,舞台的一侧有现场的乐队配乐。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貌似东方面容 的女孩在弹竖琴,颇有韵味。而整场戏剧最吸引人的是各位演员们超级专业的演唱。每位演员歌喉一舒展,马上觉得台上那些简单的布景在歌声的 映衬下也变得生动起来。怪不得,可容一百多人的剧场坐地满满登登。


离开多大因为没有功课可做,已经想不起看歌剧了,直至新年期间得知一位友人的女儿 从音乐系硕士毕业后在一场著名的轻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歌剧在市中心的圣罗兰艺术中心演出。为了支持友人的女儿,也为了欣赏久违的轻歌 剧,我在新年的时候和先生现场前往欣赏这个连演八场的轻歌剧。


歌剧的名字叫《微笑之国》(The land of Smiles),是德国作曲家雷哈尔1929年 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位维也纳伯爵女儿丽莎和中国驻维也纳大使苏城之间的故事。因为爱情,带着对东方微笑之国 的向往,丽莎追随苏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北京,成为苏城的妻子。两人曾有短暂的幸福生活。苏城身兼家族传宗接代的使命,必须再娶四门妻妾, 虽然心属丽莎,却也无法挣脱家族长辈的安排,终于和另外四位妻妾举行了婚礼。对于相信爱情不能分享,一夫应只配一妻思想的丽莎,这个消息 无异于晴天霹雳。终于在苏城妹妹美和她的来自维也纳的葛斯达夫中尉好友的帮助下,决意要出逃。太监的告密让苏城把三人全部逮捕。但是,苏城毕竟受过西方文化洗礼,认识到丽莎 内心的痛苦后,就放丽莎和葛斯达夫中尉远走高飞。

俗话说,门内看道道,门外看热闹。我这个歌剧的门外人士,尽管也觉得演员们 的歌唱水平非常非 常的专业,但是注意力难免跑到了一些枝枝末末的细节上。比如舞台的布景,演员的服装等。整场歌剧的布景只有三个,一个 是欧洲的维也纳,一个是中国北京苏城的宫殿,另一个是苏城宫殿的后院。在中国的场景以大红灯笼点缀,室内放一个古式屏风和一些中式家具。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概是为了方便歌唱,很多中式的服装都改成了外罩式的大袍,比如太监的服装和苏城的官服。而女式服装则唐宋明清都有亮 相,尽管故事的背景是清朝,但对于西人来说,又如何能分清各朝各代的服装呢。花花绿绿地往台上一站,观众们就已经很满意了。对我而言,那 种感觉就像吃洋人做的中餐,外形像模像样,味道则是西式的。不管怎样,光是能去做的勇气已经非常可嘉了。

Tuesday, 7 January 2014

家庭带给孩子的终生财富: 传统与传承

传统和传承


家,是一个份量很重的词,让人联想港湾,联想温暖,特别是在多伦多没电的夜晚。黑 灯瞎火的日子,每个人会更加想家,想回家。生命如同一个胚胎,家是胚胎成型的基地,所有的原始物质来自这个基地的营养给予。每个生命都从 家出发,然后发展自己的家庭,血脉的相连,传承着家学的传统。

最近去拜访一位台湾友人,本来是要讨论中文课程设计,我却被她家满墙的字画给吸引 住了。于是我们从字画聊到了家庭,从家庭聊到了孩子。友人带我参观她家里的每一幅字画,并一一介绍是出自哪位家庭成员之手。最后,她带我 走到入门处的一个地方,古香古色的一个案几上放着一幅金色框框起来的一幅正楷写的字帖。友人捧起它,告诉我,这是她的父亲留给他们的家 训。我仔细读了一下,家训的大意是,叫后人先学会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做学问。我似乎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友人可以成为一个受学生和同行尊敬 的老师,而她的两个孩子都学有所成,难能可贵的是,两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对她都非常的孝顺。我想这和她的家学传统无不关系。



家里停电那天,我跑到附近的商场去给手机充电,偶遇一位打扮非常得体的犹太裔女士。她告诉我她的儿子已经近四十岁,可我看她似乎也就四十多岁。因为一起等候充电的手机,我们聊了起来。从中国文化聊到犹太文化,从中国 家庭传统聊到了犹太人的家庭传统。她告诉我在传统的犹太人家庭,每个周五都是家庭聚会日。她告诉我说,从小她就告诉孩子,周五晚上不要出 去玩,也不要约孩子来家里玩,因为周五晚上只属于家人。到了周五晚上,全家会吃一个丰盛的晚餐,然后会上好吃的点心,全家人聚到一起,一 边吃,一边聊。全家人把自己一周的心得都和家人交流,并听取意见。为了让孩子学习希伯来文,她从小把孩子送到犹太私立学校,半天学习希伯 来文化,半天学习安省的课程教育。

听着她的讲述,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犹太人雄踞天下,这样的家庭传统确实 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之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脉。 这位犹太女士告诉我,其实很多的犹太家庭也在慢慢地失去这个传统。而华人的家庭, 我们的传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家庭还是华文学校,都需要对这样的传承再做出努力。